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汉派百老汇”暗中酝酿(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2日15:22  武汉晨报

  “引进的不仅仅是《42街》一部剧而已。”王斌说,引进的同时,他更希望在谈判中,巡演中学到百老汇百年经营模式,剧院管理模式以及音乐剧制作模式,“这是不交学费的学习”。

  百老汇的经营模式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次投入,十年产出。于是,王斌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武汉的资源、元素,武汉的人,打造一个汉派百老汇。与百老汇的十年战略合作,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引进百老汇音乐剧,而是要通过合作,搭上“百老汇”这列快车,把武汉本地文化、荆楚文化用百老汇的模式包装起来,并将它推到百老汇的本土!

  他想创作出一台讲武汉人自己的故事、用百老汇模式包装、可以天天演的“汉派百老汇”音乐剧。“随时和社会、时代、我们这个城市发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结合在一起。我们昨天在报纸上,网络上看到的话题,可能今天就会在剧场里看到。”王斌想做这样一台“汉派百老汇”《乐乐阿星的故事会》,自己寻找导演、演员、剧本来排演。他希望花3到5年时间改变武汉人文化消费习惯,“走出‘俗’,能雅俗共赏。”

  本土音乐剧相对低迷:

  慢工才能出细活

  随着百老汇音乐剧在内地的火爆上演,中国原创音乐剧也开始飞速发展。《金沙》、《蝶》等相继来汉,两部剧分别斥资1600万元和6000万元,算得上是本土的大制作,然而,相对低迷的票房、不成熟的演出模式,让人对本土音乐剧的现状无法乐观。

  韩国和日本近年排演了100多部音乐剧,但没有一部是经典的。他们买下《狮子王》、《阿依达》等大量西方经典音乐剧的演出版权,翻译成本国语言,但演出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中国国家演出公司也想走这条路,曾试图引进《悲惨世界》做翻版,但中途流产。

  武演公司总经理王斌也认为,“翻版”音乐剧肯定会失败,“因为人家百老汇的模式已经在那里了,要么就做自己的音乐剧,要么就原汁原味地‘拿来’。”

  本土原创音乐剧虽然很努力,却一直不能达到百老汇音乐剧的高度。对此,在中国推广音乐剧达20年之久的百老汇亚洲公司主席西蒙妮·基纳特女士指出,中国现在不论是普通观众,还是艺术工作者都对音乐剧越来越感兴趣。但音乐剧创作不能贪急求快,慢工才能出细活。现在中国的音乐剧创作过程太快了,从创作、演出到结束,寿命很短,不少音乐剧仅巡演一轮就不再演出了。而百老汇经典音乐剧,演出寿命至少在5年至10年。“其实百老汇的这些经典音乐剧一开始演出时都是不成功的。要试唱、试演,慢慢改动、磨合。反观中国的一些音乐剧,都想做第一,创作时急功近利,而这是与音乐剧的创作基本理念相反,音乐剧需要慢慢来培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