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报记者 李佳杰报道
昨晚,云南文山原生态歌舞《踩山舞云》在美琪大戏院完美谢幕,观众长时间的掌声既是对该剧的肯定,也是上海观众对优秀原生态剧目期待已久的呼声。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韦芝感叹道:“上海的观众是越来越识货了,他们看重的不是商业包装,而是实实在在的内容。 ”
商业味盖过乡土气
多年前,杨丽萍将一部《云南印象》从一个偏远山寨带进了大都市,乃至远渡重洋,成为了国内众多演出院团效仿的案例。一时间,打着“某某印象”品牌的民族歌舞类剧目层出不穷,但大多只闻雷声不见雨点,难有新作超越。而今,《云南印象》在经历多次改版和演员调整后,仍在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大城市演出。
杨丽萍曾表示,她从来不去思考市场上流行什么,什么样的剧目卖得动,唯一的创作动机就是生活中的灵感,以至于这位被世人公认的舞蹈家会卖掉自己在城里的房子筹钱演出,自己扎根到大山深处的村寨人家去体验生活。在杨丽萍的作品中,看不到任何商业元素,但她的成功模式却被他人嗅到了商机。之前曾在沪引进大型民族歌舞诗画《走进香格里拉》的主办方负责人别先生并不夸张地表示,“你去交易会上转一圈,只要是内陆省份的舞蹈团都在打原生态牌,而内容都是大同小异,水平参差不齐,大多都是卖个概念,商业味太浓。 ”
不要低估观众水平
韦芝也透露,随着原生态剧目的走俏,每年都会有许多演出院团和代理公司主动找上门来推销项目,“可以说,艺术节中心不愁没有剧目可挑,而是怎么挑的问题。 ”她表示,一些少数民族集中的边缘省市都把打造原生态剧目当作地区形象工程的一部分,不可避免会带有一些功利色彩,但作为艺术节的参演项目则只能以艺术价值为唯一的考量标准。 “这是对观众的负责,你不能低估了他们的鉴赏能力。 ”
她认为,如今的观众见识较广,以往笼统展现少数民族风貌的剧目缺乏吸引力,“这些只要到当地旅游一圈,回来都知道了,还用得着再来看演出吗?”而此次《踩山舞云》的成功就在于它的取材从以往的面转向了点,就文山当地的壮族、苗族等个别少数民族的生活细节进行刻画,具有独一无二的地域性和艺术特征。 “即便你生活在云南,可能都不一定了解这些。”此次带队来沪演出的文山州副州长张秀兰透露说,在整理、编排该舞剧时,也发现了许多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其中一些已经申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凭着多年引进“民族牌”剧目的经验,韦芝认为上海观众对原生态的艺术形式远未到审美疲劳的程度,“中国有这么多民族,这本来就是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怎么可能会没有让人感兴趣的创作素材呢?只是一些艺术工作者受到商业因素的影响,仍然做着重复劳动的工作而已。 ”
演员须自我回归
杨丽萍曾向记者透露,《云南印象》之所以常演不衰,基础在于演员的纯粹性。不同于其它的歌舞剧,杨丽萍在《云南印象》中启用的演员均是未受过专业舞蹈训练的村民,她每次走进村寨体验生活,相当一部分的工作就是挖掘具有潜力的演员补充进剧组。她表示从来不担心演员的艺术水准问题,而是时刻提防着他们是否“变味”。杨丽萍说,每次到大城市或出国演出,她的眼睛就死死地盯着那些孩子,一旦发现他们被外界诱惑,或者已不适合留在剧组,就会劝退其另谋发展。因此,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云南印象》永远都是真正原生态的。
张秀兰对此也深有同感,她表示作为一部由地方政府埋单的项目,她希望剧组培养出来的演员能扎根在基层,不被外面的世界所同化。她透露,剧组也制定了相关规定,每个演员除去在外演出,其余时间都必须到基层生活,实现自我回归。而对演员的选拔,也尽量从当地居民中挑选并后期培养,尽可能多地保留他们的朴实。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