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资料:《物理学家》作者的创作风格及创作背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9日21:16  新浪娱乐

  迪伦马特(1921~1990)Dürrenmatt,Friedrich,瑞士剧作家,小说家。1921年1月5日生于瑞士伯尔尼州的科诺芬根一个牧师家庭,卒于1990年12月14日。青年时期先后在苏黎世和伯尔尼攻读文学、神学和哲学,毕业后在苏黎世《世界周报》任美术与戏剧编辑。1946年迁居巴塞尔,开始职业作家生涯。次年发表他的第一部剧作《立此存照》,描写16世纪明斯特一个浸礼教徒为了信仰宁可抛弃财产和家庭的故事。剧本在苏黎世首演成功后,又相继于40~60年代创作了《罗慕路斯大帝》、《老妇还乡》、《物理学家》等名作,奠定了他在世界戏剧界的声誉。曾获德国曼海姆城颁发的席勒奖、瑞士伯尔尼市颁发的文学奖,意大利广播剧大奖等。

  《罗慕路斯大帝》是作者的成名剧作,剧本描写西罗马帝国末代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面临日耳曼大军压境,仍然不理朝政,听凭帝国走向灭亡的故事。他认为,西罗马帝国几百年来侵略成性,积罪如山,理当灭亡,而他作为皇帝却用无所作为的方式促进它的灭亡,恰恰充当了主持世界正义的法官角色。作品取材于罗马历史,但情节是虚构的,表现了作者对世事的冷峻观察,具有寓意效果。《老妇还乡》是作者代表剧作。女主人公克莱尔45年前被情人伊尔抛弃,沦为妓女,后来嫁给美国一个石油大王,成了亿万富婆,于是还乡复仇,悬赏10万美元,要求家乡居伦市民为她主持公道,处死伊尔。经济上陷于困境的居伦市民,终于屈服于金钱的诱惑,让这位富妇的复仇愿望得以实现。克莱尔的不可一世,伊尔的想入非非,居伦市民的不讲信义,使剧情形成一幕幕悲喜交融的场面。《物理学家》表现了冷战年代科学与人类命运的关系。物理学家莫比乌斯发明了一种万能体系,唯恐为军事大国利用,便躲进疯人院。东西方各派一名科学家打入疯人院,去争取莫比乌斯。女院长得到万能体系的资料后,以3位物理学家杀死了3名护士为由,把他们终生监禁在疯人院里。女院长自己却真的疯了。这是一出采用三一律形式的哲理剧,人物的疯言疯语,既有喜剧的滑稽,又有悲剧的严肃。迪伦马特的重要剧作还有《密西西比先生的婚事》、《天使来到巴比伦》、《弗兰克五世》和广播剧《深秋夜话》、《双影人》等。

  迪伦马特还擅长写犯罪小说,他认为反映犯罪问题是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有效方法。他的中篇小说《法官和他的刽子手》描写老探长巴尔拉赫在调查加斯特曼罪行时,他的助手施密特突然被害,另一助手钱茨委罪于加斯特曼,老探长却发现钱茨正在觊觎施密特的位置,垂涎他的未婚妻。于是,他利用钱茨急欲嫁祸于人的心理,借他的手先处死加斯特曼,然后再揭露他的罪行,迫使他自杀服罪。小说结构跌宕曲折,人物性格鲜明,接近西方经典性侦探小说。《诺言》描写一个小贩在街头发现一具孩子尸体,向警方报案后,反被迫供认自己是杀人犯。小贩上吊死后,马泰依中尉断定这是一桩冤案,答应孩子母亲,为她找到真正凶手。他单枪匹马进行侦察,搜集证据,却被人视为半个疯子。小说反映了主持正义而被当成怪僻这样一种令人震惊的社会现象。他的重要小说还有《希腊男人寻找希腊女人》、《抛锚》等。

  作为戏剧理论家,迪伦马特著有《论戏剧》、《戏剧问题》、《弗里德里希•席勒》等论文,建立了他的悲喜剧理论。

  迪伦马特的作品,已经多次搬上了我国的话剧舞台,从北京人艺早年的《老妇还乡》及林兆华导演的《罗慕路斯大帝》,以及我院陈颙老师指导的《天使来到巴比伦》,及近年来吴晓江老师指导《老妇还乡》及根据迪伦马特小说《抛锚》改编的《夜色迷人》等作品。

  20世纪是一个剧作大师横空出世的时代,易卜生、契诃夫开辟了现实主义戏剧,之后的布莱希特又创作出了一系列追求间离效果的表现主义美学作品。萨特的存在主义,斯特林堡的魔幻现实主义也如雨后春笋般萌发。而迪伦马特则在20世纪中期才开始大放异彩,他与契诃夫一样,也是高举着“喜剧”大旗,却把深刻的思想嵌入作品。所不同的是,契诃夫的作品虽然在题目上标有了喜剧,但是在情节上确是是把真实生活的内容罗列出来,在外表看似平淡的情节中,隐藏着巨大的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但是对于契诃夫作品的喜剧性的讨论,却一直未曾平息。相反,迪伦马特的喜剧,则是把作者思想的厚重感,举重若轻地,潜移默化地融入各种幽默的台词和剧情中,并赋予一个看似荒诞的规定情境,让观众含笑地看着人物的行动、剧情的推进,直到落幕时,才发觉其间的深刻。“向你走来时像一个顽童,转身离开时才发现是一个巨人”。

  创作背景

  《物理学家》作于1962年,是为迪伦马特带来国际声誉的作品。《物理学家》有着广阔而复杂的时代背景:美苏冷战正酣,军备竞赛如火如荼,1962年,赫鲁晓夫不远万里把导弹运到古巴,向美国叫板,尽管后来又不得不妥协,这场“导弹危机”并未真正引起足以毁灭人类的核战争,但巨大的蘑菇云却从此成为笼罩在全世界上空挥之不去的恐怖阴霾。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延续了二十年、地域涉及美苏连带整个欧洲的故事。但是在这个剧本中,迪伦马特仍然对故事进行了最高度的压缩,把时间局限在下午四点半到六点半的两个小时之内,把空间局限到了樱桃园疗养院内旧别墅的客厅这个不足三十平方米的范围内,事件则紧紧围绕着莫比乌斯杀死蒙妮卡护士展开。

  创作风格

  《物理学家》是迪伦马特又一部严格遵守“三一律”原则写出的剧作,这种剧作方式下,开场是极其重要的,必须在高潮前不久开始,迅速上升到高潮的顶点,经过发现之后剧情急转直下,迅速到达终点。快速、紧凑、集中是古典主义“三一律”戏剧的最重要的特色和写作原则。这样的特点,在《罗慕路斯大帝》和《物理学家》中得到了极其充分的体现。

  罗慕路斯皇帝的统治时间长达二十年,遭受日尔曼人的入侵也有数年之久,但迪伦马特却把开场的时间放在了日尔曼人攻入坎帕尼亚皇帝别墅的前一日,通过骑兵队长史普里乌斯疾驰上场报信制造出紧张的气氛,交代了前史和全剧总的戏剧情境。莫比乌斯躲藏在樱桃园疗养院已经有十五年之久,另外两名物理学家潜入他的身边也长达十年以上,但迪伦马特却把开场选在了爱因斯坦杀死护士伊雷妮之后,通过巡官与护士长的问答交代前史,随即很快转到“莫比乌斯杀人”这个中心事件上去。开场简练,集中,迅速,有效。

  发现与突转始终是锁闭式结构中一个基本的、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是制造戏剧高潮的基本技巧。迪伦马特不但善于使用发现与突转,令人叫绝的是他善于在一部剧作中使用双重的发现与突转构成极其巧妙的套层,使得全剧时时处处峰回路转、妙趣横生。仍然以《罗慕路斯大帝》和《物理学家》为例。

  《罗慕路斯大帝》第三幕群臣企图刺杀罗慕路斯的时候,发现了第一个潜藏的重要事件——罗慕路斯并非无所作为的昏君,他只是企图用毁灭罗马的方式拯救罗马。于是情势转变了,皇后、公主、驸马、大臣逃跑了,史普里乌斯睡觉了(他在此前一百多个小时没有睡觉,而且拒绝睡觉),没有人逼迫罗慕路斯抵抗日尔曼人的入侵了。但是来自外部的威胁并没有解除,鄂多亚克的十万大军仍在日夜兼程地逼近坎帕尼亚,罗慕路斯的命运仍然未定。于是,第四幕里,鄂多亚克与罗慕路斯直接会面了,这里发现了第二个重要事件——鄂多亚克居然也像罗慕路斯一样,酷爱养鸡。更具刺激性的是,鄂多亚克居然是罗慕路斯的仰慕者,他率部远征竟然是为了归顺罗马。情势再次转变,罗慕路斯宣布退位,鄂多亚克则对罗慕路斯礼敬有加。这里,连续两次的发现与突转不但推进了情节发展,而且直接揭示了主题,罗慕路斯和鄂多亚克两个形象顿时变得高大无比。

  《物理学家》的两次发现与突转全部集中在第二幕里。第一次,牛顿和爱因斯坦自己揭露身份,发现了三名物理学家都不是真正的疯子、莫比乌斯是为了避免自己的研究成果被野心家掌握从而危害全人类、牛顿和爱因斯坦是奉各自国家军方的命令要把莫比乌斯带回本国为本国政府服务的事实。这个发现直接引起了第一次突转:莫比乌斯说服牛顿和爱因斯坦,为了世界和平和全人类的安全,放弃自己原来的身份,留在樱桃园疗养院。紧接着,这次突转又引起了第二个事实的发现:疗养院院长、精神病专家玛蒂尔德•冯•森特博士小姐原来是一家大托拉斯的董事会成员,她利用手段攫取了莫比乌斯不惜一切代价保守的秘密,并且永远地禁锢了他们。这个发现再次引起突转:莫比乌斯聪明反被聪明误,失去了自由,却并未能够守住秘密。连续两次发现与突转,环环相扣,一层一层地把剧情推到了高潮。

  在《罗慕路斯大帝》和《物理学家》中,迪伦马特显示了他的高超的戏剧技巧。“三一律”原则和锁闭式结构不但没能成为禁锢他的想象力的镣铐,反倒为他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使得他的剧作细腻精致、严谨缜密、集中紧凑,同时又丝毫不失大气,更加丝毫没有损害他对自己的主题的表达。

  迪伦马特的作品中,主人公都是悲剧人物,而整个剧本的风格感却是喜剧的,这便形成了一组巨大的反差。进一步看,主人公都是受到了上天的眷顾,获得了最高的智慧,但却一生一世为这最高的智慧所累,承受着最大的痛苦,而采用的手段也是最为特殊的,别人无法理解的,如罗幕路斯的逃避政务,莫比乌斯的装疯,等等。上天在赋予了最大的智慧时也同时赋予了更大的责任,最后获得了作者最大的怜悯。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