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迪伦马特,伟大的瑞士德语剧作家,20世纪戏剧史上的一颗巨星。20世纪是现代戏剧发展和腾飞的世纪,从斯坦尼在世纪初的对于现实主义戏剧的探索和发展开始,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戏剧领域都进入了黄金期。随着契诃夫作品《海鸥》的成功,也正是揭开了斯氏体系对于现实主义戏剧的继承和发展,此后,全世界以俄国的现实主义体验派为戏剧的主流。但同时,德国的布莱希特所研究的表现派,美国流传而来的方法派,以及英国传统的戏剧观,意大利传统喜剧的革新,也相互刺激着,形成了世界范围内戏剧力量的砥砺。而如果暂时抛开现实主义戏剧这一领域,那么迪伦马特的非现实主义喜剧,则绝对是不可不提的一座里程碑。
迪伦马特的作品几乎都是以喜剧形式出现的,但其中却充满了对人类的反思,以及对于人类所犯罪行的无情地嘲讽。他的创作黄金期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二战后,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冷战,以及所引发的核竞赛、太空技术竞赛等一系列明枪暗箭的斗争。在人类不断地完成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奇迹”后,人们开始盲目地出现了对自然的藐视、对道德的藐视,仿佛自己成为了万物之主,迪伦马特的大量作品正是对于 帝国、 权利、 科技 、财富这些内容的反省和鞭笞。《罗幕路斯大帝》讲的是对于国家、权利的看法,借古罗马的帝国的消亡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当一个国家已经失去了良知,已经完全成为了腐朽、暴力的机器时,就应该让其毁灭。《老妇还乡》也是提出了人们对于金钱价值的拷问,偿还?交换?《天使来到巴比伦》则是让人们看到,真正美的事物,在权利前、在所有无知蒙昧的人面前,最终也是消亡。而《物理学家》更是让人们看到一场悲喜剧:三个疯子的人物设计别具匠心,尤其是默比乌斯,怀着崇高的愿望和目的,决心为人类利益而牺牲,却成了帝国主义势力的牺牲品。这使得他们的悲剧命运具有一种真正的“庄严气派”。在这一庄严的悲剧基调中,他们怀着巨大的隐痛,被迫勒死护士,在观众情绪上激起的就不是愤慨,而是悲怜。于是三起人命案件构成了全剧三个局部性的悲剧插曲,从而加强了全剧的悲剧效果——而且是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伴随下,进行的;物理学家们那些真真假假的疯言疯语,既有滑稽的笑料,又有严肃的哲理,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其实国人对于迪伦马特的作品并不陌生,在上世纪80年代,北京人艺就上演过《老妇还乡》,当时就引起了轰动。此后的北京青年艺术剧院也把《天使来到巴比伦》搬上舞台。后来国家话剧院的开院三部大戏中,《老妇还乡》也身居其一。林兆华的《罗慕路斯大帝》、吴晓江的《夜色迷人》也都在首都话剧舞台上粉墨登场。除了学术界对于迪伦马特这位伟大的戏剧家的关注外,当今的知识阶层,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主流的年轻戏剧观众们,也对于他的作品充满了喜爱和关注。曾经有一次在北京各大高校(非艺术类)的普及问卷中,请被调查者填写自己喜爱的关于戏剧方面的关注者或关键词。其中戏剧家方面:莎士比亚占百分之77高居第一位,而迪伦马特则以百分之65居第二位。这令人惊喜的发现,当今年轻观众群对于迪伦马特的喜爱也是出乎意料的。
时下,小剧场戏剧在京城出现了火爆的场面,但是诚然,其中质量良莠不齐,演出商在追求市场的同时,有时忽略了其水准。小剧场话剧是带有一定实验性的,他的优势是可以更近距离地拉近观众与戏剧的关系,更直接地表现立意与思辨的。但决不能沦为杂耍和滑稽脱口秀。现在人们对于戏剧的需求开始增大,这说明了戏剧市场巨大的潜力。观众的需求,其实是对戏剧工作者最大的鼓励和鞭策,这时,就更需要一些有品味、有水准的艺术品出现。当然不能仅仅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品,戏剧要从聚集观众开始。不过观众们不仅仅需要的是笑声,他们可能更需要笑声之后的回味甚至泪水。衷心期待着更多地像迪伦马特、布莱希特等大师的这类充满思辨且永不过时的喜剧,能够更多地呈现在舞台上。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