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前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年戏剧优秀剧目研讨会上,来自中国戏剧界的名家徐晓钟、王晓鹰、刘锦云、毛时安等,除了总结以往的经验,也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讨,王晓鹰认为,现在对戏剧形式的创新,热衷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
人才奇缺至今未解决
“最近的中国京剧节上演了37台新编作品,这其中一个导演就导了13个作品,一个作曲家做了11部作品。” 毛时安说,我们可以说这个导演非常有才华,也可以说这个作曲家功力深厚,“但我想说的是,这个背后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人才奇缺。”
大概五六年前,他曾写了一篇题为《明天我们还有什么戏可看》的文章,提出缺少导演和作曲,“当时我问别人,京剧作曲有没有10个人?对方说我太乐观了,仔细算算大概只有5个。”他说,这个问题到现在没有得到改观。“我们要思考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资源究竟在哪里?”
创新太注重演出形式
针对当下的戏剧现状,国家话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导演王晓鹰认为,现在对戏剧形式的创新,热衷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
“国外各种演剧流派和方法进入中国后,以导演和舞美设计为主导的实验探索异常活跃。遗憾的是,除了少数成功的范例,大多数创作努力渐渐偏重到了演出形式的实验探索上,淡忘了创新问题的缘起。”他认为,尤其进入后新时期戏剧后,这样的偏向更是大面积地、令人担忧地在舞台上显现出来。“形式的创新蓬勃发展,对内涵的反思和创新却举步维艰,对戏剧艺术如何表现人生和人性的探索,没有在更多的创作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这难免让人产生不满足之感。”
免费票影响戏剧发展
戏剧走向民众,票价是关键问题之一。在座谈会上,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博士生导师邹红呼吁,与其让剧场的一些座位空着,不如把票价降低一些,让大家都能够欣赏。她尤其希望北京人艺能推出更多的学生场,“现在每场戏有大学生专场,10块钱一张票,但场次还是有点少。”
毛时安则对现在大量的免费配送票进行了批评,“免费的配送造成大量白看戏的观众,而戏剧艺术想走向市场则要培养买票的消费艺术。如果造成白看戏的习惯,对戏剧艺术的发展可能会产生重大的误导。”
信报记者 赵明宇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