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范振钰老先生,除了他赖以营生的相声,所有人交口称赞的都是他那一手不同寻常的高超厨艺。而记者在采访中所听到的范老两次开饭馆顾客盈门的经历,更是从侧面证明了人们所言不虚。见习记者 王嵩
“过桥米线”津城第一批
“过桥米线”这个名字如今早已街知巷闻,但如果说起天津最早经营过桥米线的饭馆,知道的就不多了。“1996、1997年的时候,范老先生和朋友在南市食品街开了天津最早的过桥米线饭馆——什锦斋过桥缘米线。”说到这段往事,大弟子赵津生的一位朋友脸上充满了自豪。在与记者聊天时,范老先生唯一的孙子范嘉寅详细讲述了这段故事的来龙去脉:“其实,当初爷爷的那位朋友决定与爷爷合伙开饭馆,更多的还是看中他的名人效应,他的职务就是名誉经理。”范嘉寅透露,名人效应的确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不少去饭店吃饭的人都为能够得到与范老的合影、范老的签名而兴奋不已。但久而久之,当人们每次用餐都能见到范老的身影后,名人效应也就渐渐失去了最初的意义,“当初人家只是看中了爷爷的名气,让爷爷撑撑场面而已。但是爷爷却没这么想,他几乎天天都在饭店泡着,忙这忙那,招呼客人、帮厨。后来甚至代替起大师傅,而口味也的确超出那里厨子一筹,不少客人都觉得饭店的口味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那段时间正好流行喝口子酒。于是,口子酒就过桥米线的吃法也逐渐流传开来。”据范嘉寅回忆,此后没多久,饭店老板就在店里为范老先生专门腾出了一个房间,而范老先生也开始了以店为家的生活,掌管起饭店里大大小小的各种事情。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两三年左右,随着范老太太的身体越来越差,范振钰辞掉了饭店的工作,回到家中专心照顾起了老伴的生活。
“范记包子”扬名北京和平门
当然,“过桥米线”只是范老先生本职之外的第二次创业经历,在此之前他其实已经有过经营饮食业的经历。上世纪90年代初,范老先生的儿子刚刚从单位下岗,失去营生手段,他于是就跑到北京投奔自己的父亲。而那时范老先生也正好刚刚从全总文工团退休,与老伴一起生活在北京的宿舍。看到自己儿子的困难处境,包包子非常拿手的范振钰就想起了开包子铺这条道儿。“那时候的明星可不像现在,爷爷退休每个月只有180元,用这些钱养活全家并不富裕,因此就想到了开包子铺的办法。”从范老先生的口中,范嘉寅曾经不止一次的听说了当年的那段往事,“那时他们住在和平门附近,于是就近在家门口的自由市场租了一个亭子,这样包子铺就开张了,爸爸负责卖,爷爷负责和馅儿,而奶奶和周围街道的一些邻居们则负责包。”范嘉寅透露,包子铺开了没多久就远近知名,很多人专门坐几站地的车慕名而来。但是顾客多了,小小的包子铺也遇到了难题,“除了我父亲,干活的都是上岁数的老人,每天不能做太多,所以后来营业时间越来越短,甚至一度早饭过后,包子就销售一空。”不过,火爆的情景却仅持续了两三年,在范老太太一次煤气中毒之后,她回到了天津,而这之后不久,由于拆迁,这个自由市场也被规划成了马路,因此包子铺也就随之消失了。
范振钰的拿手菜
据范振钰身边的人说,范老先生做菜非常拿手,而在他们的心中,酱爆鸭片、捞面和熬鱼,成为了大家交口称赞的几样拿手菜。
酱爆鸭片
“他能用鸭架做出酱爆鸭片,绝对是大饭店的味儿!”范振钰大弟子赵津生的女儿提起范老先生的手艺,眼中突然有了精神,“只要范爷在,我去北京都会去他家吃饭。”
捞面
“师傅的捞面简直绝了,身边的朋友来到家里都点名要吃师傅做的捞面。”范振钰的徒弟高峰对于师傅捞面的手艺赞不绝口,他透露当年范老先生很多北京的朋友都经常专门来到天津吃他做的捞面。
熬鱼
“他最拿手的还是熬鱼。”听到大家提起范老先生的厨艺,范振钰的另一位徒弟也忍不住称赞起来,“不论是什么鱼,在师傅的手中都能做得非常可口,带鱼、鲫鱼、鲤鱼,虽然做法不同,但每一样都有独特的味道,绝对比大饭店的还好吃。”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