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于无声处》30年后回北京 剧场热票房冷(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1日11:24  北京日报
《于无声处》30年后回北京剧场热票房冷(图)

《于无声处》

  本报讯(记者牛春梅)昨晚,在整整30年零4天之后,话剧《于无声处》再次登上北京舞台。虽然没有30年前的狂热气氛,但演出结束时全场热烈的掌声,依然让编剧宗福先非常激动。

  追怀旧和捧经典

  《于无声处》是一部时代色彩特别浓厚的戏,以1976年轰动全国的“天安门事件”为背景,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于许多中老年人来说,它代表了一段不能忘怀的时光。原中央戏剧学院院长、著名戏剧导演徐晓钟就是特意赶来“怀旧”的,因为只有一张赠票,他又花了500元为自己的夫人买了一张票。“这部戏时代感很强,但又不是应时之作。作者有感而发讲真话,文学功力也很好,值得花500块钱来看。”观众柴小姐的母亲很多年前看过这个戏的剧本,这次刚好看到《于无声处》要上演也是颇为激动。

  令人意外的是前来看戏的年轻人和中老年人几乎一样多,不过他们是奔着经典而来。小杨等4个来自首都经贸大学大三的女生,坦白表示无论“天安门事件”还是“四人帮”,她们都不太清楚,只是从报纸上看到这部戏很经典就赶来看的。记者采访到的年轻人,有不少都和她们是一样的心理。

  不过时不可笑

  许多人认为《于无声处》是那个特殊年代造就了它的辉煌,剧中也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从现场反应看,除了作者有意制造的幽默词句之外,剧场里没有出现令人担心的笑场。此外,刚开始剧场气氛还比较平静,慢慢地随着剧情发展,明显感觉现场越来越“热”。

  演出结束后,观众梁先生特意留下来等着和编剧、导演握手。他说当年就看过《于无声处》,因为自己也是“狗崽子”,所以看戏时觉得很亲切;30年后再看该剧还是有很强的生命力,不仅没有觉得过时和可笑,而且再一次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以前我太年轻,现在重新看这个戏,心中的感慨比30年前更多。”

  高票价留下空位

  和热情的掌声相比,现场约有3成的空位显得那么刺眼。

  据了解,该剧在首都剧场共演出4场,目前出票率只有一半,这个结果让北京主办方负责人薛利平非常意外。“这个戏在30年前被上千个剧团演出,在北京上演时也非常轰动。我们没想到这次市场反应这么差。”薛利平分析票房遇冷的原因时说,现在的观众对于时尚、轻松的喜剧更感兴趣,《于无声处》这样政治色彩比较浓、比较严肃的戏剧市场空间不大;另外,票价可能也影响了一部分观众走进剧场。该剧在上海演出时最高票价是150元,在北京最高则达500元。其实,180元以下的低价票还是卖得很好的,几乎没有剩余。从剧场看,楼上、后排这些地方都坐了不少观众,空座都是价格比较高的座位。本报记者 李继辉摄

  剧情简介

  1976年的春天,青年欧阳平收集、整理、印刷并散发纪念周总理的诗篇《扬眉剑出鞘》,对“四人帮”阻止人民悼念、缅怀周总理的恶行进行反抗。他的行为将自己和曾经的革命母亲、处于命运选择的恋人以及周旋于人性与背叛的未来岳父推向了天平的两端。是反抗还是就范,是选择亲情还是爱情,是包庇还是出卖……一次又一次人生及人性中最难的抉择接踵而至。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