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出名称:黄梅戏《天仙配》
演出时间:2009年2 月7日—9日 19:30
演出剧场:戏剧场
演出单位: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主要演员:李文、余顺、何云、袁媛、魏蓓蓓、程小君、胡媛媛、吴娟、黄厚生等
摘要: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一个世纪经典的最新诠释
节目介绍: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婉转的黄梅戏唱段很快就要再次萦绕在京城观众的耳畔。《天仙配》是黄梅戏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影响遍及海内外,它为人们留下的众多精彩唱段至今还为人们所传唱;《天仙配》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在人们心目中,《天仙配》似乎就是黄梅戏的“代称”,这对一台剧目而言,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董永行孝”之事始见东汉末年武梁祠石刻画像,魏晋时,有曹植的《灵芝篇》和干宝的《搜神记》,唐代有“董永变文”和宋元话本《董永遇仙传》,明代青阳腔《织锦记》又丰富了变文和话本的描写,对后世戏曲有很大影响,清代地方戏的很多剧种能演此剧。黄梅戏《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陆洪非根据老艺人胡玉庭口述改编为今本,剧本收入1959年《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徽省卷》中。
改编本剔除了原本中董永与七仙女的离合为天定的宿命论观点,加强了反封建的主题,突出古代劳动人民摆脱封建统治的强烈愿望。其中《路遇》、《分别》两场戏,细腻地刻画了七仙女对自由爱情的大胆追求和直率性格,表现了董永的忠厚和朴实性格。剧本采用了借物寓情、谐音示意等民间文学的手法,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1953年9月,改编本黄梅戏《天仙配》由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排练,在安庆首演。1954年,《天仙配》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一等奖,饰演七仙女和董永的严凤英、王少舫获演员一等奖。1955年《天仙配》摄制成戏曲艺术片搬上银幕。这期间,不知有多少人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影片,为戏中的情节所吸引、为严凤英和王少舫的卓越表演而倾倒……可以说,《天仙配》的上演,在中国掀起了“黄梅戏热”和“严凤英热”,20岁出头严凤英,成了亿万人民爱戴的表演艺术家。
这次的“七仙女” 由著名青年黄梅戏演员李文饰演,她创造的七仙女形象,既是天上神仙,又是人间村姑,既热情大胆,又勤劳智慧;李文的表演既有对父王专制的怨、又有对董永诚挚的爱,把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并一齐从胸中迸发出来,激昂悲愤,使七仙女的叛逆性格得到充分的表现。余顺塑造的董永形象,朴实敦厚又可亲。这两个经典人物形象,富有浓郁的人情味和强烈的真实感,是现实生活中美好人物精神的折射,也是劳动人民审美理想的体现。
剧情简介:
七仙女厌恶天宫岁月凄清,乃不顾森严天规,只身奔向人间。槐荫树下路同董永,由同情而至钟情,结为伉俪。董永卖身傅员外家为长工,七女随之。以一夜巧织十匹锦绢而使三年长工改为百日。满工路上,两人欢歌笑语,向往美好生活。不意玉帝降旨,生生拆散恩爱夫妻。七女写下血书,深情留言:“来年春暖花开日,槐荫树下把子交”。
演员表:
七仙女——李 文
董 永——余 顺
大 姐——何 云
二 姐——袁 媛
三 姐——魏蓓蓓
四 姐——程小君
五 姐——胡媛媛
六 姐——吴 娟
土 地——黄厚生
付员外——沈学良
伏公子——王 成
天 将——刘 华
主创表:
编剧:陆洪非
导演:乔志良
作曲:时白林、王文治、方少墀等
配器:董润怀、精耕
复排导演:孙怀仁
指挥:江松阳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简介:
近200年来,黄梅戏艺术从草台登上舞台,从民间小戏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戏。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梅戏得以迅速发展,风靡大江南北,唱遍长城内外,成为安徽文化艺术中最响亮的品牌和最具标志性的剧种,成为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艺术奇葩。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在国内外常年演出《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等优秀传统剧目,还根据民间传说和中外古典名著改编的《墙头马上》、《孟姜女》、《梁祝》、《红楼梦》、《长恨歌》等剧目,用黄梅戏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神韵;近年来创作推出的《风尘女画家》、《风雨丽人行》、《木瓜上市》、《雷雨》、《霸王别姬》、《徽商胡雪岩》等新剧目,适应了时代和人民群众审美的提升和变化,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充分证明黄梅戏艺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人才济济、硕果累累、影响广泛,剧院管理先进、勇于改革创新,在黄梅戏进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中挑大梁,是传承和发展黄梅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头,并将在全省文化事业发展,打造精品,服务时代中作出新的贡献!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
相关专题:2009年春节黄金周娱乐攻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