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牛春梅)首都剧场(blog)前厅,观众留言簿第四页,一位观众没有留下姓名,却大大地写了个“好!”字。
昨晚,阔别舞台56年的老舍名作《龙须沟》在首都剧场再次上演,以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老舍的儿女们也都赶来观看。
■俗人俗语俗生活
老舍先生是人民艺术家,新版《龙须沟》自然还是充盈着实实在在的生活感。
大幕拉开,舞台缓缓转动,那一片破屋烂墙,那一群衣衫褴褛的人,那条看着就觉得臭不可闻的臭沟,迅速把观众拉入剧中情境,走进解放前后龙须沟人们的生活。
整部《龙须沟》没有什么复杂的戏剧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就是通过小杂院里邻居们一句句家长里短,折射着社会的变迁和个人生活的变化。这样“散文化”的戏要演两个半小时,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语言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正是该剧的最大亮点。王大妈畏畏缩缩谁都不敢得罪,泼辣的二春则天不怕地不怕,小妞子天真烂漫就爱个小金鱼儿,程疯子说什么都爱赶个辙,赵大爷什么事都爱婆婆妈妈地说两句。“他这几天正发疟子呢!”、“以前怎么没见你说话这么甜个儿!”、“瞎挣委”……戏里的各种老北京俗言俚语,让剧中人更像真正生活在龙须沟边上的人。
■“小妞子”感动“赵大爷”
哥哥拿来的小金鱼儿,妈妈执意让还给卖鱼的徐六,招人疼爱的小妞子抽泣着说了一句:妈!我什么都没有了!观众心中登时一紧,眼睛立马儿酸了。坐在台下的“赵大爷”郑榕,也被这个可爱又可怜的小闺女感动了。
已经85岁的郑榕了,1951年曾在第一版《龙须沟》中饰演赵大爷。那时,他还是老北京人艺装置组负责盯布景的临时工,导演焦菊隐可能是看到他曾有过演戏的经历,挑上了他。看着今天的演员在舞台上演绎着离他们如此遥远的生活,郑榕觉得自己要比他们幸运得多,“那时我们可以去真正的龙须沟体验生活,坐电车到天桥,下车穿过一条小胡同,就是一片荒野,臭味儿扑鼻而来。”现在回忆起来,那味道依然如在鼻端。“焦导演让我们去龙须沟体验生活两个月,给我们发了两个笔记本,每天交一回笔记。”那时的郑榕还太年轻,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去体验生活。“导演跟我说,艺术创作是形象思维,不能光靠理性分析。”
■人物修改体现老舍心中大爱
1953年,北京人艺又排演过一次《龙须沟》。和那个版本相比,今天的新版《龙须沟》更关注人性和人情,更像是在描绘一幅老北京底层人民的生活画卷,浓郁的生活气息、温暖的邻里关系,让人觉得温馨和熟悉。
杨立新(blog)饰演的程疯子重新开始唱单弦儿,自我价值重获肯定,而不是去看自来水,如此一改,这个戏就不再是简单的修臭沟的故事。新增加的王大妈和赵大爷、二嘎子和二春的感情线索,也让整剧多了一些灵动的色彩。除了人物解读上的变化,当年因历史原因对剧本做了修改的地方也得到了恢复。当初的刘巡长解放后没有换人,而是成了刘所长;小恶霸冯狗子解放后学好了,来给被他欺负过的程疯子道歉。导演顾威认为,这些恢复的地方正体现了老舍先生心中的大爱。
该剧将在首都剧场持续演出至2月9日。本报记者 李继辉摄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