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一场以川剧《欲海狂潮》为中心的戏曲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的著名学者、专家们会聚一堂,为川剧《欲海狂潮》荣获“中国戏曲学会奖”举行学术研讨。“中国戏曲学会奖”被视为我国戏曲界最高级别的学术奖项,市川剧院因此成为我省艺术院团中首获此奖的文艺团队。在会上“川剧创新与突围”成为专家学者们热议的焦点,中国剧协秘书长季国平认为川剧是巴蜀文化的精粹,应该“像做川菜那样做川剧,这样就能影响全国”。
观众不必是四川人
川剧人文内涵突破地域色彩
“八艺节”上拿大奖,北京大学专题献演……川剧《欲海狂潮》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戏曲新风。观众和专家们除了惊叹这部剧本身的大胆创新与突破外,还对川剧乃至戏曲艺术,以及成都本土文化的深度发掘引发了一连串思考。“巴蜀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非常大,我想特别强调的是,这种影响力并不仅仅局限在成都人、四川人上,一些非成都人、四川人的杰出人士也因为这块人灵地杰的土地而走向全国,为世人所熟知,比如李白、杜甫。”季国平认为,看待巴蜀文化不能只看地域,一定要站在中华文化的高度,“像川剧中的三大绝活——变脸、吐火、滚灯只是表面,实质上是把四川人、成都人那种充满智慧的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进行了充分表达,而这种内涵是具有普世价值的。简单地说,是人人都可以理解和明白的。”季国平认为,川菜在全国如今很火爆,给川剧带来很多启示,成都应该像抓川菜那样抓川剧,一定能够影响全国。
题材不必与四川相关
关键要找走向国际的“世界语”
原《中国戏剧》杂志主编姜志涛进一步表示,《欲海狂潮》可谓中国戏曲的“一匹黑马”,“改编外国戏剧的中国戏曲作品很多(该剧是著名剧作家徐棻根据美国著名作家尤金·奥尼尔的话剧《榆树下的欲望》改编的),但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做得如此完美的却很少”,姜志涛用“中国化、戏曲化、川剧化”来概述《欲海狂潮》的成功。他说,川剧能不能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呢?“我的答案是能!奥尼尔的原作品话剧《榆树下的欲望》在欧美世界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力,这次《欲海狂潮》用川剧的手法对原作进行了二度创作,去除了东西方文化中较难理解的部分,强化了人性共通的地方。我想《欲海狂潮》即便是放在欧美国家演出,也一样会受欢迎,”姜志涛表示,川剧要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真正成为一张具有成都名片价值的文化,不一定非要在题材上体现地域色彩,实际上像《欲海狂潮》这样的作品,就是找到了川剧打开国际市场大门的“世界语”。外地、外国观众在看懂故事、理解内涵的情况下,自然就会从剧中感受到成都文化的魅力。
不要强求年轻人喜欢
刻意“时尚化”得不偿失
近两年在如何振兴传统戏曲方面,业内也出了不少新招,“时尚化”就是热门的话题。不少戏曲节目中加上了时尚的服装、造型、舞美,甚至连唱腔中也加入了流行歌曲的元素,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然而,也有不少观众对此“迎合市场”的举动表示了异议,认为这样不仅不能吸引年轻观众,还丧失了传统戏曲本身的魅力。对此,曾经参与了话剧《坚守》创作的中国剧协副主席、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认为:“戏曲时尚化不是传承和发展戏曲的最好办法。”他说,目前对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为用流行歌曲的元素就可以吸引年轻人,但事实上效果并不一定好,“京剧目前在搞走进校园的活动,我觉得形式很好,但目的一定要明确,不能强求所有的年轻人都喜欢传统戏曲,”王晓鹰认为,当代年轻人在艺术修养上已经达到一定的层次,对审美也有自己的理解,他们既喜欢流行文化的感染,也愿意接受人文艺术的熏陶,所以不用刻意在题材和形式上向年轻人靠拢,关键还是要在更深的人文内涵上下工夫。
学学市场意识
尽快建立戏曲投资回报机制
“戏曲要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观众喜欢,所以必须要接受市场的检验,但在这方面我们还做得不够!”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直言不讳地表示,当前不少传统戏曲还停留在“为拿奖而创作”的阶段,他认为应该尽快把市场反应纳入评奖体系,甚至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投资回报测评机制。“川剧要走近大众,尤其是走近年轻人,就一定要从创作开始就树立市场观念,把注重观众的欣赏含量纳入创作考虑。”薛若琳说,“排戏也是需要花费成本的,评价成本花得值得不值,是不是应该讲究投资回报率?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说法,但我认为一个戏归根到底还是演给观众看,淡化争奖强化市场是目前很重要的事情,在强调社会效益的同时,一定要兼备经济效益”。薛若琳表示,川剧近两年对市场意识提高很多,像《欲海狂潮》就是有益的探索,“我相信一部好的川剧,市场反应并不会亚于一部电影”。
学学《梅兰芳》
误读也能为传统戏曲“招客”
随着电影《梅兰芳》的热映,不少年轻人成为京剧的粉丝,网络上面掀起了一股关注京剧的热潮。对此,戏曲界分歧很大,有的认为借助电影的传播力,让年轻人关注传统戏曲;也有人认为,电影误读了传统戏曲,误导年轻人反倒不利于戏曲的传承。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副馆长李春喜表示,这两种说法都有一番道理。但在戏曲现状下,不要预设传统戏曲与观众的障碍隔阂,包括川剧在内的传统戏曲,应该主动与媒体沟通,借助包括电影在内的现代传播手段,让大众了解自己。“我们现在很缺乏用现代营销理念去包装传统戏曲,尽管像《梅兰芳》这样的电影确实会存在误导、误传的可能,但倘若通过这些渠道激发了年轻观众的兴趣,让他们主动走进剧场,通过一场演出不就自然正本清源了。即便是不能吸引所有的人进入剧场,但起码起到了戏曲大众普及的作用,积淀起来产生的推动力不可小视!”本报记者 赵斌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