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公孙子都》主演林为林:为演活儒将三次骨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3日16:47  新民晚报
《公孙子都》主演林为林:为演活儒将三次骨折

林为林

《公孙子都》主演林为林:为演活儒将三次骨折

林为林演《公孙子都》

  从一出以展示跌扑滚翻技巧为主的传统武戏折子戏,“变身”为一出文武兼备、融入大量心理剧因素的大戏,浙江昆剧团的昆剧《公孙子都》在近年来新编武戏严重缺失的戏曲舞台上异军突起,连续获得多个国家级大奖。今晚,该剧将作为东方艺术中心“名家名剧月”的开幕大戏亮相。昨晚,记者采访了浙江昆剧团团长、《公孙子都》主演林为林。

  成功“变身”

  近年来戏曲舞台上的新编剧目层出不穷,但武戏却极为少见。《公孙子都》是以京剧舞台上常见的传统折子戏《伐子都》为原型进行重新创作的,经过九易其稿,用林为林的话说是“演一稿,改一稿”,光是戏名就改了好几次,从《暗箭记》到《英雄罪》一直到现在的《公孙子都》,而主角公孙子都也从传统戏中的“小人”,到之后的“反战英雄”,再到现在的因“一念之差”而走上毁灭的悲剧人物,经历了多次反复修改终于定下了“心理剧”的基调,从而使一出戏迷熟知的武戏折子戏成功“变身”为一出文武兼备的“心理剧”。

  林为林告诉记者,创排这出戏的十多年来,每一稿都听到很多负面的意见,要放弃很容易,但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在不断地修改后终于获得成功。

  坚守“本体”

  昆剧演“心理剧”听起来是个很新潮的概念,但林为林以“古不陈旧,新不离本”来形容他们的这出戏。他告诉记者,《公孙子都》虽然在舞美等方面用了不少现代化的手段,但它的“本”还是没有变,从服装到表演到武打都没有离开昆剧的传统。他表示,一个剧种乃至整个戏曲艺术的“本体”是一定要坚守的,是无数前辈艺人经过许多年的实践积累才形成了现在戏曲的特色,才总结出了“四功五法”。创新是要的,但不是盲目突破,剧种的个性一定不能改掉。对于程式化表演,林为林认为应该用活用好,并且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来衬托它,他还强调,这些手段一定不能妨碍“本体”,而只能起衬托作用。

  不当“猛将”

  《公孙子都》不仅仅是一出武戏,其中唱念表演的成分也相当重,因而对于主演而言,不仅仅需要出色的武功技巧。林为林表示,武生演员不能当“猛将”,而要当“儒将”,要提高文化修养,要学会思考。“技巧是为人物服务的,为规定情节服务的,要有度的把握。”林为林介绍说,传统戏里有不少角色的形体动作是相似的,但用在不同人物身上神态却是不同的,同样是短打武生,《夜奔》中林冲出场时是“锁眉”的,而《探庄》中的石秀则是“挑眉”,就因为人物的身份、心境都不一样。言谈之中林为林也流露出对当下年轻武戏演员的担忧。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练私功”,记者问现在的年轻演员会不会“练私功”,他毫不犹豫地表示“不可能”。为了《公孙子都》这个戏,林为林已经三次骨折,因为脚上有伤,从高处翻下的动作也从原来的“前扑”“后提”等脚部着地的动作,改为了“倒扎虎”这个以身体着地的动作。林为林平静地说,唱武戏“不吃苦怎么会有成就呢”?

  本报记者 王剑虹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公孙子都》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