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日开始,林兆华导演复排的莎翁名剧《哈姆雷特》在京拉开了第二轮国内巡演的大幕,3月27、28日该剧将登上锦城艺术宫舞台,这也是林导的作品第三次来到成都。昨日,这位人称“大导”的73岁老人接受了记者电话采访,对于此次成都之行,他称,四川是一个戏剧艺术传统非常丰厚的地区,成都更是四川戏剧的中心城市。“成都是中国话剧的一个重镇和基地,成都观众也非常可爱。我期待观众都踊跃来看《哈姆雷特》,也期待有机会与成都合作一部戏。”
有连看几场,也有中途退场“随他去”
林导介绍,《哈姆雷特》此次在京的5场演出,观众反响非常强烈,票房的火爆出乎他意料之外,更远远超出了去年首演的票房。值得一提的是,记者曾注意到去年首演后的舆论评价,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很少有折中的观点,今年也亦然,有连看几场,也有中途退场的。作家舒乙就客观地说,该剧前卫、先锋的特质令他非常欣赏,但林兆华追求演员表演的随意感,导致演员在说台词时语速过快,这是林兆华戏剧实验的代价之一吧。
林导对种种争议却是处之泰然,他说:“这很正常,去年我就听到了一些戏剧评论家反对的观点,随他去,这些观点不会左右我的创作。解读莎士比亚有各种方式,《哈姆雷特》就是我自己对莎士比亚的解读和感觉。”相较于对评论家的不屑一顾,这位出了名倔强的老人,却对观众抱以宽容的态度,他说:“有的观众不喜欢《哈姆雷特》,我也不会去责怪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欣赏习惯,不能去强求。其实,观众只要买票走进剧场,就是对话剧的支持,我就很高兴了。”
“先锋”和《哈姆雷特》没有关系
林导以其大胆的创新,完成了对《哈姆雷特》独特的“林”式解读,舞台上没有宫廷服装、没有卷发头套、没有皇宫背景,没有标准刻意的戏剧腔。所以,观众将在这部剧的演出现场,看到很多令人不可思议的情节——漆黑的舞台上只有吊在上空的电风扇不停旋转,决斗时,电扇降下来演员拨动扇叶就是决斗,还不停高呼“我又刺中了一剑”;当国王忏悔时,良心争斗在忽明忽暗中起伏,舞台巨幕上浮现出黑色的杂乱图案,阴郁而摄人心魄,士兵在巨幕后行进,他们朦胧的剪影代表着千军万马。还有男演员拿着一只普通扩音器跑到台侧,就代表了哈姆雷特父王灵魂出现……
堪称颠覆传统话剧表演方式的是《哈姆雷特》中演员的“换位表演”,哈姆雷特随时可以变成国王,国王不停变成哈姆雷特或者小丑,而且演员在转换角色时并不更换服装,所以观众要分清他们在不同时刻的身份,实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记者说:“这种表演方式非常先锋。”不料,林导相当抗拒“先锋”一词,他打断了记者的问话,语气急促地说:“不要说什么先锋,这个词和《哈姆雷特》没有关系。我是在特定的年代,有特定的感觉,就做出了这样顺其自然的处理。其实我就是要强化历史和命运的偶然性,怎样理解偶然性?比如在现实中,人的身份就在不停转换,一个乞丐有可能明天就成了暴发户,有钱人也有可能流落街头,或者去街头擦鞋。演员换位就是对现实的映射。”
“濮哥”的表演“已经是个符号”
从1990年的《哈姆雷特》到近几年的《赵氏孤儿》《刺客》《建筑大师》《大将军》,近20年,濮存昕和林兆华堪称“黄金搭档”。说起濮存昕,林导开口就是“濮哥”,吓了记者一跳,比濮存昕年长很多的林导却呵呵笑了起来。他说,高圆圆、陈瑾以及剧组的工作人员都称濮存昕为“濮哥”,这样的称呼让人觉得亲切,所以他也跟着喊“濮哥”,濮存昕也“很受用”。于是,排练现场,经常听到林导说:濮哥,你说这段台词的时候,最好再往前走几步;有些演员忘词,林导就说:“下去好好背背词儿,你看人家濮哥……”记者随后才了解到,“濮哥”已经是濮存昕的另外一个符号,人艺里面不论年龄大小,都会称他“濮哥”。
濮哥当然也当得起这个称呼,众所周知,莎士比亚戏剧里有大段大段的台词,按照林导的要求,演员们的表演不能有一丝模仿外国人的腔调,必须是按照现代人的状态去演绎。濮存昕无疑是贯彻林导思想最到位的,他的台词是所有演员里最多最顺溜的,说起台词来,就像在生活中与你对话一般,亲切不失感染力。“濮哥的表演有飞跃,我是指表演状态方面,他不是纯粹的体验,而是进入了一个更自我的阶段。”
林导在和记者聊戏时,还不断感慨濮哥真不容易。濮哥长年在舞台上“修炼”,能与其比肩的演员凤毛麟角,这几年来,他一直是林导作品中无可替代的主角。他一直想让濮存昕喘口气,可“他和我的追求是一致的,找一个能替换濮哥的人实在是太难了。”
此外,在言及奥菲利亚的扮演者高圆圆时,林兆华笑着否认找她演出是为了拉动票房。“高圆圆是别人推荐给我的,找她来演觉得气质比较合适,有空间可以发挥。”林导还告诉记者,高圆圆虽然对剧场表演不擅长,“不过她创作非常认真。濮哥在排练时,也经常会给她说戏,帮助她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她的表演一场比一场好。”
有机会 我就来成都导戏
林导的话剧《茶馆》《风月无比》曾到成都演出,每一次都引起巨大的轰动,给林导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非常可爱”的成都观众。林导不仅对观众的文化品位给予了很高评价,也对成都话剧演出市场赞不绝口。他说,成都是一座有着深厚话剧传统的城市,早在抗战时期,这里作为大后方就汇聚过中国当时最优秀的话剧艺术家,“而今天,我们都知道四川有一批话剧人才,生产了不少精品剧目,成都不愧是中国话剧的一个基地。”“如果成都邀请你来导一部戏你愿不愿意?”听到记者这么一问,林导回答得十分干脆:“那当然愿意,只要有机会我就来。”本报记者 陈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