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春梅
有着600年历史的皇家粮仓内,丝竹之声悠然响起,笛师缓步穿过观众席走到舞台区……时光似乎就在这一瞬间,跳回到7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少女杜丽娘在花园中独自惆怅。厅堂版《牡丹亭》中的这一幕,已经在南新仓演出超过200次。
演出200场谁也没想到
厅堂版《牡丹亭》首演于2007年5月18日,宣称“要回归昆曲原生态的演出形式”,“以明代家班式的演出,满足欣赏者深入把玩、切身体会的审美感受。”观众可以在皇家粮仓里先吃牡丹宴,菜名都是昆曲的曲牌名,后赏经过浓缩的《牡丹亭》。
前两年,昆曲正值复兴热潮,几部经典连续上演。尤其是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具有很高的关注度和知名度。再加上这种以前没有过的“筵演”结合模式——厅堂版《牡丹亭》从一开始,就赢得众多关注。
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模式,谁也没有想到它居然能演200场。起初,该剧艺术总监林兆华认为能演5场,导演汪世瑜觉得演10场就差不多了,出品方普罗之声文化公司总经理王翔想法最为大胆,也只觉得能演一年。
高端定位迎来高端客人
第一排1980元,可以坐软皮沙发;最后一排580元,可以坐舒适的椅子,要享受独立的观剧空间,可以选择12000元的包厢。这个价格刚一出来,舆论便一片哗然,认为这是背离大多数观众的,不会有什么前途。
王翔解释,这个价格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根据成本核定必须这么高。这样一台演出的成本是3万元,而且仅有50个座位,票价低就没办法生存。
为了寻找相应人群,他们大胆决定前10场演出全部免费,但免费的对象目标非常明确。被邀请前来的都是文化界、演艺圈、驻华大使、高级白领等高端消费群体。这种方式,让厅堂版《牡丹亭》迅速在圈内形成口碑效应。最好的时候,曾有20多个金融机构接连来这里“尝鲜”。据介绍,大部分时间这里的上座率都能达到八成左右,迄今为止200场演出的票房收入达到540万元。
唯美氛围征服人心
“我看了好几回,但是每次看到演出最后落下的花瓣雨和那些飞舞的蝴蝶,还是特别感动。”主持人马东和许多观众一样都对戏里戏外营造的氛围深有感触。收藏家马未都当听到那些蝴蝶都是真的时,惊奇了半天。
昆曲是唯美的艺术,而厅堂版《牡丹亭》从演员的选择到舞台的布置都贯彻了这一理念。演员是十七八岁的俊男美女,一举一动都透着青春可人。舞台两侧是透明的大鱼缸,数尾锦鲤缓缓游动,恰好契合了昆曲那慢悠悠的水磨腔。学者于丹认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能够在这样一个唯美的环境里安安静静地欣赏一个唯美的故事,对于许多压力过大的高收入人群来说是最好的放松方式。
奥运会期间,厅堂版《牡丹亭》成为向奥运代表团和国际宾客重点推介的北京新排传统表演项目,众多奥运赞助商和体育明星前来观看。美国田径总教头桑顿在演出后感慨地说:“我印象里中国的传统表演是猴儿戏和杂技,没想到如此惊艳的歌剧发生在几个世纪前的中国,令我心怀崇敬。”
对自己运作的这个项目在商业上是否已经成功,王翔觉得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他透露,今年在皇家粮仓还将启动厅堂版的昆曲《莲香瓣》和话剧《茶馆》。这样一来,皇家粮仓一周将会有6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