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爱桃花”凋零 西安小剧场话剧差钱差观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0日11:50  华商网-华商报
“我爱桃花”凋零西安小剧场话剧差钱差观众

《我爱桃花》曾被寄予厚望(本报记者 强军 摄)

  去年12月,陕西人艺小剧场话剧《我爱桃花》首演,作为陕西小剧场话剧的“试水”之作,这部“克隆”北京人艺的卖座作品,由陕西话剧演员表演,首次试行“独立制片人”制度,新的尝试与亮点极多,被寄予厚望。然而,4个月后的今天,这场“试水”行动已经暂停,《我爱桃花》演出5场后西安凋零。

  另一面,西安话剧院的小剧场话剧“演出季”今年2月顺利推出,五部小剧场话剧作品上演,铺天盖地的多媒体手段宣传,让“话剧”话题强行充斥进西安人的视听中,也让不少人接触了话剧。

  样本A

  陕西人艺:话剧演出太差钱

  京沪两地小剧场话剧兴起多年,且有了固定的演出和群众团体,已成为持续性的话剧市场。《我爱桃花》正是在这些小剧场大放光彩的作品,由著名编剧邹静之撰写,陕西人艺原本希望利用它来开拓西安全新的话剧市场。

  演出状况:80后担纲运作

  去年底,在文艺路陕西人艺的内部排练厅,忍着演出现场的异常寒冷,坐着100多张租来的椅子,不少爱话剧的年轻人很是振奋地观看了《我爱桃花》。当时首次担任制片的80后何苗,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坚定地看好小剧场的发展。主演何保龙虽然是陕西人艺的演员,但当时在外地拍摄电视剧,当时他放弃其他剧组高额报酬的邀请,连拍近一个月,捧着80块一场的工资,却依然说:谁让我打心底里喜欢话剧?

  这场演出并没有成功地持续下去,事实上,在去年的首演之后,演出就暂时停滞了。原计划的“今年做演出季”也随之告停。

  原因分析:差钱,硬件环境差

  陕西人艺位于文艺路的一条巷子里,而小剧场则在巷子的最里面,剧场小且不说,根本没有固定的座位,这也是为什么首演时要租椅子的原因,事实上,这里仅是一个排练场。

  何苗说:“一是剧场没有适当的硬件设施,售票会遇到一些问题;二是我们当初原本想要让小剧场进学校,主要培养大学生人群,但是这个戏因为内容的关系,被学校认为不适宜给学生演出,所以也没有成行,三是我们确实赔不起,没有一个经济后盾,演出一场7000块,市场又没有形成,也没有钱做很大面积的宣传。四是演员没法生存,话剧不演出,演员的演出费也停了三个月了,所以已经不排戏了,五是我们本来决定今年做演出季,但现在只有一个戏,对于观众来说太少了,至少要三部戏才可以,所以只好搁置了。不适合的土壤、环境造成了我们目前的困境。”

  其实从去年开始,何苗已经开始寻找经济支持,她找了很多企业,但结果都没有达成理想的合作。何苗谈到目前最大的希望,“今年秋天,剧场有可能进行大翻修,希望环境能有大的改善。还有传言说政府将会支持话剧事业,真希望这会是一个转机”。

  样本B

  西安话剧院:有赞助也尴尬

  被称为开创了西安小话剧演出季先河,由西安著名的企业赞助,西安话剧院的小话剧演出季因此不存在经济问题,这也是与陕西人艺最大的不同地方。

  演出状况:宣传力度大企业赞助能保本

  西安话剧院明显是有备而来。还没有演出,关于小剧场话剧的高峰论坛就率先举行,虽然是首次做演出季,明显信心十足,2009年将推出春、秋两个演出季。春季演出季从2月13日起,共计演出30场。宣传力度极大,一时间西安众多路段、广告中均有消息。演出季的五场演出中,其中两场与陕西人艺的相仿,也是采取“克隆”京沪小剧场中的优秀剧本,陕西演员演出的方式,比如《跟我的前妻谈恋爱》、《与空姐同居的日子》。同时,从外地邀请三台原创话剧进行交流演出。

  西安话剧院副院长史丰告诉记者:“我们与经济支持方的合作是如果赢利,双方分享,如果赔本,企业要为话剧院保底。”也就是说,话剧院每部戏如果投资10万,最终企业会保证他们不赔本。

  尴尬原因:赚的是“政府”的钱

  虽然有了保底资格,但西安话剧院也有自己的尴尬。“以前我们团演出,如果人不多,有观众想进来我们也欢迎,因为在我们心里一直觉得,话剧在陕西是需要普及的,反正演出就是为了让人看。可我们和企业合作之后,是完全由对方来操作票房的,他们哪怕剧场空座很多,也绝对要求买票进场,他们的理由也对:如果养成不花钱看剧的习惯,以后票卖给谁。”史丰说道。据悉,连剧团内部的人也不会主动去看话剧,都是彩排的时候看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天不要票。在我们心里,话剧按理说是要普及的,是要培养市场的,光要钱,和我们以前的想法做法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尴尬,又带点可悲。但不这样运作我们也知道不行。”

  对于这次的收入情况,史丰说应该属于一般情况,而且是包场居多。“其实我认为这次的企业支持依然还应该算是政府行为。因为靠这个赚钱不容易。”

  史丰说:“这次演出季我不失望,因为所有看了话剧的人都说好,虽然拿钱买票的人少,但这只和我们消费水准有关系。话剧是一种精神需求,对于经济基础一般的观众来说,在家看电视就够了。小剧场话剧虽然走的是商业路子,但西安的消费水准和欣赏意识还没有达到。” 本报记者 刘慧

  记者手记

  “拼命三郎”闯红京城

  上海试水“植入式广告”

  西安的小剧场话剧刚开始,正在经历“经济喊穷”的阶段,事实上,如果我们看看“榜样之城”北京和上海,会发现,小剧场话剧的市场其实春意阑珊。

  职场畅销书《杜拉拉升迁记》日前有了话剧版,由最近正火的姚晨主演,是典型的商业话剧运作。在上海演出票房告捷不算,最引人注目是“史上第一次为话剧赢得了植入式广告的话剧”。当剧中五次出现了关于某汽车赞助品牌的台词时,剧场里的笑声一次高过一次,这个植入式广告甚至成为剧中代表性的笑点。众多参与此剧的演出商和赞助商喜笑颜开。话剧引起了商业社会的关注。

  如果说上海的话剧与企业有种灵感交集,那么在北京,依靠的是一批“拼命三郎”式的小剧场话剧制作者的努力。最著名是孟京辉。他当初做话剧《恋爱的犀牛》时,把自己的房子抵押了出去,敢想敢干,最终他成为小剧场话剧的得益者。而北京小剧场市场比较有名的品牌剧社,从制作人到导演、编剧都非常年轻,年龄大的不过30出头,这些年轻人是当下小剧场真正的主人,小剧场也因为他们而呈现出不一样的“新鲜”。而他们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都市年轻人。正如北京青年戏剧协会筹备会上,业内的能人们说到的那样,“今天的年轻导演们再也没有这样的苦恼了。市场的火爆,吸引了很多投资人的目光,只要你有才华,就有人主动找上门来给你钱排戏”。

  此外一些小的“独立制作人”,因为资金有限,于是几个人联合起来,与剧场签约,甚至和剧场共同承担发展。小剧场话剧要成功,一,目标定位准,要有新思维,敢有新思维,敢想敢做。二是要有能人,人才最贵。如果永远都被动地等待政府投入,等待机遇,等待发展,那是远远不够的。 刘慧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我爱桃花》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