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东艺办名家名剧月 弘扬舞台艺术推动长三角联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1日19:35  新浪娱乐

  为庆祝建国60周年、浦东开发开放19周年,由浦东新区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东方早报社、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迎世博·长三角名家名剧月”继去年首度推出受到广泛好评后,今年将继续迎难而进,逆势而上,定于3月13日至4月28日期间推出包括4部文华大奖和文华新剧目奖作品在内的12台共18场演出,涵盖江浙沪皖四地七个剧种,15位白玉兰获奖演员,15位梅花奖获奖演员,可谓精彩纷呈,名家璀璨。

  09年名家名剧月 拓展外延 扩充内容

  08年的“迎世博•长三角名家名剧月”是国内首个以民族经典戏剧为唯一内容的集中展演,也是浦东有史以来,民族经典戏剧第一次在这块热土上的整体亮相。10台15场来自江浙沪三地四个剧种六大院团的经典巨作轮番登场,累计观众人次达15000,其中1/3以上的市民是第一次走进剧场,2/3的观众是第一次欣赏戏曲的新观众,通过这一长三角地区大规模的精品剧目展演,广大观众充分体验到了戏曲的美感,了解到了民族艺术的无穷魅力。“名家名剧月”推动了传统艺术的弘扬和推广,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更为长三角的文化联动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09年的“名家名剧月”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从去年一个月的10台15场演出增至今年一个半月集中上演12台节目共18场演出,预计观众人次可达18000;演出内容方面,09年的“名家名剧月”由原先的京、昆、越、甬四个剧种扩大到七个,让更多的舞台艺术精品得以展现;同时,为了更好地体现泛长三角的概念,此次“名家名剧月”特别增加了安徽的黄梅戏演出,将活动触觉延伸到了更为广阔的地域,与经济联动的 “泛长三角”概念不谋而合。

  09年的“名家名剧月”中,观众将有机会再度回味越剧《红楼梦》、《西厢记》和黄梅戏《女驸马》等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曾引发万人空巷、半个世纪后依旧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也可以领略到淮剧《金龙与蜉蝣》、话剧《商鞅》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先锋之作的风采;此外,昆剧《公孙子都》、京剧《西施归越》和《狸猫换太子》、沪剧《瑞珏》、现代京剧《飘逸的红纱巾》等精品力作的集中展示,也能在吸引新观众的同时,让老戏迷大饱眼福。同时,“可爱深红映浅红------越剧吕瑞英旦角艺术流派专场”和“三生有缘------吴琼黄梅戏演唱会”则进一步拓宽和丰富了“名家名剧月”的演出形式。

  届时,马秀英、方亚芬、史依弘、李洁、陈少云、吴琼、何双林、林为林、茅善玉、单仰萍、茅威涛、赵志刚、钱惠丽、梁伟平、魏春光[以上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等各剧种响当当的表演艺术家及领军人物们,将把此次“名家名剧月”妆点得星光熠熠,而罗怀臻、姚远和陈薪伊、曹其敬、郭小男、石玉昆等强大的编导阵容则毫无疑问地保证了剧目的含金量。

  弘扬舞台艺术推动长三角联动

  戏剧尤其戏曲观众群的不断萎缩,成为中国民族艺术不景气的一大特点。虽说各大地方戏剧种也不断有力作涌现,但要组织演出特别是跨省市演出,总是困难重重。而主办方与各参演院团,之所以要冒着巨大风险、迎难而上两度举办“名家名剧月”,正是希望为戏曲戏剧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的舞台。

  在区域交通大为改善,区域通信日益便捷、区域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长三角地区先后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和文化大都市的目标,加强长三角区域文化联动和发展是一种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于去年应运而生的“名家名剧月”,为江浙沪各地丰富的剧种资源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作为世界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剧,虽然近两年得到国家乃至世界的重视,但却终因“曲高和寡”而推广艰难,此次,“名家名剧月”特别邀请了近年昆剧舞台上之力作——文华大奖作品、浙江昆剧团的新编历史昆剧《公孙子都》作为开幕大戏,并配合其演出策划了一系列和沪上观众、专家互动的内容。

  另外,江苏省京剧院自98年来沪演出后就再也没有大规模的来沪演出活动,此次参加“名家名剧月”的新版《西施归越》和现代京剧《飘逸的红纱巾》是十年来他们剧目创作的优秀成果。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为顺应经济联动的“泛长三角”新概念,此次“名家名剧月”还特别引进了黄梅戏,尽管是安徽的地方戏,黄梅戏在上海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此次前来的《女驸马》可以说是黄梅戏的看家戏。

  迎世博 文化都市东西比翼

  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沪上不管是文化演出场馆,还是戏剧观众的分布,大多都集中在浦西,而08年的“名家名剧月”是第一次在浦东的舞台上进行的大规模民族经典剧目的集中展演。去年的活动中,浦东的各个功能区、街镇对演出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们和舞台上的精品力作有了深入的接触,改变了他们对戏曲、对戏剧、对舞台作品的看法。相对浦东的居民人数,目前的演出场馆和演出场次是远远不够的,但“名家名剧月”的举办开始改变戏剧演出浦西浦东极不平衡的历史。

  2010上海世博会的脚步正越来越近,作为为了迎接世博会特别策划的将连续三年举办的“迎世博长三角名家名剧月”,在吸引观众欣赏中国经典戏剧作品深邃魅力和华彩篇章的同时,也提高了民族自信和东道主的文化胸怀。为此,主办方还特别安排了五场精彩的艺术欣赏讲座。

  据悉,本次“名家名剧月”12台共18场演出即日起开票。相比去年,票价有所下调,平均票价降幅达20%,最高票价从去年的480元下降到420元,最低票价从去年的80元下降到60元,学生票仅售30元,同时扩大了学生票的可售张数,另有多种套票提供给观众不同程度的优惠。很多观众自去年“名家名剧月”后一直关心今年的情况,经常询问筹备情况,故主办方决定通过降低票价,推出各种售票优惠的办法鼓励更多新老观众走进剧场,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寂寞的舞台艺术。

  附:演出剧目介绍

  流行半个世纪演绎经典传奇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青云刚出岫”这深入人心、朗朗上口的唱段,让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曾引发万人空巷的经典“徐王版”越剧《红楼梦》在盛演不衰了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依旧传唱不休。而在八十年代由“徐王”手把手教出来的接班人钱惠丽和单仰萍继承演绎了《红楼梦》,也将这一经典再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自1999年大剧院版《红楼梦》推出后,经典版《红楼梦》就很少再演出,许多越迷为此深感遗憾。此次相隔十年再度上演,还未开票已有很多观众在得知消息后纷纷来电要求预留最佳座位。

  和《红楼梦》一起位列越剧四大经典剧目的《西厢记》被称为最忠于王实甫原著的当代作品,方亚芬的袁派唱腔历来被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她和钱惠丽、张永梅的明星组合使观众可以尽情欣赏袁、徐、吕越剧三大流派的精华。

  《女驸马》之于黄梅戏就如同《红楼梦》之于越剧。50年前,彩色戏曲片《女驸马》红遍全国,万人空巷争看严凤英,剧中不少活泼欢快的唱段如“手提洋毫喜洋洋”、“为救李郎离家园”等风行大江南北,使黄梅戏这一地方剧种一跃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师承严派,有黄梅戏“第一唱将”之称的吴琼去年在沪演出《女驸马》和《红罗帕》,和黄梅戏久别了的上海观众非常热情,导致一票难求,此次吴琼再度来沪,将在舞台包装和演员阵容上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

  吹响剧种改革的第一声号角

  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淮剧《金龙与蜉蝣》、话剧《商鞅》,是业内公认的走在时代前沿的作品,被誉为吹响了各自剧种改革第一声号角的先锋之作,在改革开放满三十周年的今天,这两部作品的再度上演具有深远意义。

  “北有《茶馆》,南有《商鞅》”,是话剧界流行的一句口头禅。气势恢宏、主题深邃的话剧《商鞅》自1996年首演迄今,已演出了100余场,观众超过10万人次。这部折射了对人性和生命,对现实与历史,对个体、民族、国家的理性思考的大型史诗话剧,先后囊括了包括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奖在内的所有奖项。

  由著名编剧姚远执笔、导演陈薪伊执导的《商鞅》当年曾汇聚了上海话剧舞台最优秀的一批表演艺术家,甚至其中扮演配角的,也清一色是上海话剧界最具功力的资深演员。由于老演员们大多年事已高,在去年告别演出后,由魏春光、祝洪波、孙宁芳等主演的青春版《商鞅》在话剧舞台上新鲜登场,让这一极具历史意义的话剧力作在舞台上长保新鲜。

  被认为是淮剧乃至中国戏曲的里程碑之作,甚至是“十几年探索性戏曲走向成熟的标志”的淮剧《金龙与蜉蝣》自1993年首演至今已逾十五年,这部当年的“都市新淮剧”用现代审美观念对历史题材进行重新审视,赋予新的意蕴。当初尚籍籍无名、如今已是舞台大腕的罗怀臻、郭小男等,当年正是凭借着先锋理念和超前意识树立起了这座戏剧丰碑。和《商鞅》一样,《金龙与蜉蝣》也面临着新老交替,故此次“名家名剧月”的《金龙与蜉蝣》很有可能是何双林、梁伟平、马秀英等原班人马的告别演出,此后将由上海淮剧团的青年演员接班继承。

  京昆艺术焕发青春争取年轻观众

  经过了一个阶段激烈的社会转型之后,一度沉寂的舞台创作从90年代末期重新开始勃发。近十年来,一批标志着京昆艺术焕发出新青春的剧目也陆续涌现,京剧《狸猫换太子》、昆剧《公孙子都》。《狸》和《公》两部作品先后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后者更荣登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榜首。

  由著名麒派老生陈少云、上海京剧院当家青衣史依弘主演的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借鉴和采用了传统连台本戏吸引观众的众多手法和技巧,然而又规避了连台本戏拖沓冗长的弊端,使全剧情节紧凑曲折、悬念迭起,引人入胜,也因此当年曾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新观众。“名家名剧月”举办的初衷之一就是吸引更多新观众关注戏曲,因此选择这出剧目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由石玉昆执导、昆剧表演艺术家林为林主演的新编昆剧《公孙子都》创新但不破“格”,被认为是在争取新观众与坚守传统中找到了“平衡点”。昆剧传统剧目大多表现男女爱情故事,以心理战为主题的《公孙子都》让人重新了解了昆剧的表现力,也吸引了新观众的视线。全剧讲述了春秋时期郑国讨伐许国一战中,副帅公孙子都争功心切,用暗箭射死主帅颖考叔后终日惊惶、最后身亡的故事。《公孙子都》也是多年来昆剧舞台上极为少见的整本武戏,主演林为林惊心动魄的功夫赢得了技惊四座的剧场效果。该剧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文华大奖,此次是它首度来沪,也是本次“名家名剧月”的开幕大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名家名剧月”还首次引进了一部现代京剧,这是由江苏省京剧院创排的《飘逸的红纱巾》。作为国家重点京剧院团,江苏省京剧院一直致力于现代戏创作,从60年代的《耕耘初记》到90年代的《骆驼祥子》,涌现了十几部优秀的现代戏作品,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飘》剧由郭小男执导,去年首演之后即获殊荣,在中国京剧节上荣获现代戏金奖。

  大导花开两支 京剧沪剧同台打擂

  因成功执导黄梅戏《徽州女人》而声名鹊起的著名导演曹其敬,此次也有两部作品列入“名家名剧月”的演出目录------京剧《西施归越》和沪剧《瑞珏》,这两部出自同一导演之手却呈现迥异风格的作品又将给观众带来怎样的视听感受,我们唯有拭目以待。

  《西施归越》是剧作家罗怀臻创作的一出历史寓言悲剧。上世纪90年代就曾作为京剧界的“黑马”来沪演出,其主演李洁也因此荣获白玉兰戏剧主角奖。成功的新创剧目都同样面临保留与继承的问题,江苏省京剧院大胆尝试,在《西施归越》首演的11年后,他们邀请剧作家罗怀臻、导演曹其敬等名家重新修改,创排了新版《西施归越》。新版作品在舞台呈现上使人耳目一新,曹其敬、刘元声、金长烈分别在导演、舞美和灯光方面近乎炉火纯青的珠联璧合,使得剧作具备大气厚重却不张扬锋芒的浑厚品格。

  曹其敬擅长导演女性作品,《徽州女人》、《西施归越》和去年“名家名剧月”的剧目之一甬剧《典妻》等,刻画了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女性形象。巴金的《家》是部耐演的戏,从电影、电视剧,到话剧、川剧、越剧等等,改编版本多不胜数。大多数剧本,都把焦点放在觉新、觉慧或者梅表姐身上,很少有几个像沪剧《瑞珏》那样,在这个被封建大家庭牺牲的孙媳妇身上做文章。03年,《瑞珏》初排就受到了观众欢迎,四年后,茅善玉请来了曹其敬执导该剧,重新打磨,一个善良、贤惠、温柔而又坚韧的女性形象就这样栩栩如生地站在了沪剧舞台上。

  不同形式重在传承经典

  除了大戏演出,今年的 “名家名剧月”在形式上有所拓宽,“三生有缘”------吴琼黄梅戏演唱会和“可爱深红映浅红”------越剧吕瑞英旦角流派艺术专场是此次新的尝试。

  吴琼素有黄梅戏“第一唱将”之称,她的黄梅戏演唱会在北京、安徽多次上演,票房火爆,她一直想把演唱会带到上海,这次终于得以梦圆。她特地为上海演唱会起名为“三生有缘”,她说,她的人生,和家人有缘,和朋友有缘,和黄梅戏更有缘,在从艺35周年之际,她想借演唱会表示对家人、朋友和黄梅戏观众的感恩之情。演唱会上,吴琼将和上海观众共同回味黄梅戏的经典唱段。

  “可爱深红映浅红”------越剧吕瑞英旦角艺术流派专场则是一台以艺术经典传承为主旨,汇聚当代越剧名家和艺术名流的演出。

  绚丽多姿的吕派艺术不仅塑造了一系列风采各异、独具魅力的女性形象,也孕育了一批活跃在当代越剧舞台的优秀旦角演员,其中不乏江浙沪三地主要剧团的领衔主演,如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陈辉玲、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的吴素英、上海越剧院的孙智君、张永梅等等。这场演出由六个经过精心挑选、最能够代表吕派艺术侧面的折子戏组成,不仅囊括了越剧舞台上所有的旦角行当,剧目和人物亦有悲有喜、有庄有谐。

  值得一提的是,众多越剧名家在得悉吕派专场的消息后,纷纷主动请缨,以参演的形式表达他们对吕瑞英老师的尊敬和对吕派艺术的喜爱,例如吕瑞英当年提携过的“弟弟”越剧王子赵志刚、著名越剧演员方亚芬、章瑞虹,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则以“未入师门的学生”自称,将以一种令人惊喜的形式参加演出。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