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雷恪生、李建义触电《大过年》,只缘角色有共鸣
3月18日建组会上,雷老爷子代表演员第一个发言。他表示自己在拿到剧本后一口气读完了全剧,当时虽然已经到了凌晨,却激动得难以入睡,迫不及待地与制作人刘铁钢通了电话。他认为《大过年》最打动人的就是何光明这个角色:一个见证了共和国成长的老红军面对当代社会的种种喧哗浮躁,面对信仰缺失的年轻一代,他经历了困惑与彷徨,却依旧捍卫着心灵的花园,这在当代社会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同样,当时李建义刚结束《操场》的演出,正准备投入《物理学家》的复排工作,然而在读完《大过年》后也被何光明这个角色深深吸引,义无反顾地加入剧组。他表示,虽然同时排两个戏身体上有些吃不消,但这个角色确实令人不舍放弃。
2、排练中途“遭遇”改名,《大过年》更具讽刺意味
事实上,该剧入选“2007---2008年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本奖”时使用的剧名还是《这是最后的斗争……》——取自《国际歌》中的一句,旨在突出剧中何家三代人价值观的激烈冲突。之所以临时改名是有原因的:曹禺在改编《家》时曾精辟地指出——“家”是一个屋檐下面的一只猪。“家”这样一个看似褒义的名词却因解释的不同而被赋予了极大的讽刺意味。
春节在中国人眼里本是合家团圆的喜庆日子,但可悲的是在本剧中,“大过年”只不过是一个个各怀心事的家庭成员为达目的而聚在一起的借口,这样的一群人在一起将会发生什么?肯定是战争——温馨和睦的气氛下暗流汹涌,一场心灵较量在所难免。“大过年”所传递的情感与剧情内容截然相反,主创正是希望以这种怪诞的反差衬托出主人公何光明的无奈与痛苦,为剧作再添一抹讽刺的色彩。
3、主创戏称《大过年》上演“不合时宜”
《大过年》真实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的浮躁心态,在快餐文化席卷京城的今天,《大过年》以其符合“三一律”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与尖锐的批判性“不合时宜”地关注大家庭的平实生活、“不合时宜”地重新考量老革命的良知、“不合时宜”地将社会发展与人类良知、聚敛财富与社会公平、生命理想与现世快乐一起推上了舞台。导演吴晓江指出,虽然仅仅凭一台戏不能解决大社会的问题,但《大过年》可以让我们关怀自己的精神家园,关怀饱受风霜的心灵。
4、把握市场脉搏,国话欲借《大过年》启动观众资料库
此次,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营销中心借上演《大过年》的东风率先启动了观众资料库的构建工作。观众只需填写简单的个人资料就可免费获得一份制作精美的《大过年》演出说明书,其中包含了编剧、导演对作品的理解,具有收藏价值。此外,加入资料库的观众日后还有机会成为国家话剧院戏剧俱乐部会员。
本剧制作人、演出营销中心主任刘铁钢表示,观众资料库的建立是国话09年度“本土现实主义戏剧创作战略”的一部分,旨在准确把握话剧市场动向,在剧院与观众间打造一个交流平台。“编剧、导演在一出剧目的策划、创作之初首先要做的功课是了解观众”,刘铁钢表示,“只有那些能够激发观众共鸣的现实主义作品才是日后国家话剧院剧目创作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