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路艳霞
“都说四川话,我这儿都成川办了。”昨天,79岁的老艺术家朱旭和北京人艺其他演员一样,投入到话剧《生·活》的紧张排练之中。5月12日,该剧将在首都剧场再次与观众见面。
随着演出的临近,身经百战的朱旭却说:“我快演不动了,我是越老越没底儿。”老爷子幽默相告,原本早就该告别舞台了,可2003年“非典”那年,演《北街南院》就没告别成。“人老了,我就怕在台上忘词儿。”
《生·活》是为纪念汶川大地震而特别创作,去年7月首演获得成功。这次重排,朱旭老爷子在剧中新添了个三儿子,“加了儿子后,我担心忘词儿的程度更强了。”
朱旭说,这种针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进行创作是话剧的传统。“抗战期间的街头剧、活报剧就很流行,最著名的有《放下你的鞭子》。”
随着《生·活》的再次上演,朱旭也迎来了从艺60周年。60年前,朱旭在华北大学文工二团首次登台,在话剧《生产长一寸》中演一位缺心眼的年轻工人。“我是个结巴,当初不知怎么就把我摁住当演员了。”
60年来,朱旭已经数不清到底在舞台上塑造过多少角色,粗粗算来至少有100多个。他说:“最满意的角色至今还没有,喜欢的倒是有。”在朱旭的脑子里,记得最牢的反而是自己不满意的角色。“我曾经在《非这样生活不可》里演一个德国盖世太保,当时临时找来希特勒的《我的奋斗》看,脑袋都看大了。那时候就感叹,没有文化没有知识实在是干不了演员。”
悠悠走过戏剧人生60载,朱旭自己没有任何纪念的意见,倒是他的老伴有心,写了《夕阳红中话朱旭》一书,可他说:“我还没好好拜读。”
朱旭老爷子为人低调,总爱给自己挑毛病,一进入排练,却让人看到了他真实的一面。
排练场上,年轻演员都手拿剧本一边串戏,一边看台词,朱旭却两手空空,一直没看剧本,始终表现得顺畅自如。原来,老爷子在台词功底上是有绝招的:“几十年了,每部戏我都会手抄一遍,这比看几遍都要管用得多。”他说,在抄剧本的同时,重复的字词会改掉,开口音、闭口音也会更有体会。
排戏过程中,朱旭身手敏捷,一段胡琴曲更是拉得游刃有余,还是旁边的演员交了底儿:“我们来排练的时候,老爷子的胡琴已经练上好一阵子了。”朱旭自己说:“我在家练琴的时候,怕吵着别人,就在琴弦上别根筷子练。” 本报记者 李继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