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5·12”大地震,引发了无数令人感动的故事,北京人艺也在十分紧迫的情况下,创作出了以抗震为背景的话剧《生·活》。虽然因为时间仓促的原因,剧本还不够成熟,但此举依然受到各界好评。正如崔永元看完戏后的“实话实说”:“这个戏虽然称不上是艺术作品,但依然令我很激动。它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情感,就像大家为灾区捐款一样,这个戏也表达了话剧工作者的一种责任和心愿。”
除了《生·活》,去年还诞生了不少以抗震救灾为题材的舞台作品。但转眼间,一年过去,今年还能像《生·活》一样继续在舞台上演出的作品屈指可数,十分罕见。并非人们已将国难遗忘,而是大多数作品欠缺足够的艺术生命力,虽让人一时感动,但却经不起时光和艺术标准的考验。
在《生·活》再度公演的排练场,濮存昕和记者闲聊,说起他一直担任德阳东汽中学的辅导员,地震后帮助那里做了些事情。“这个中学的校长在地震中失去了家庭和亲人,但最近他告诉我,他快要结婚了。”濮存昕感叹道:“真快啊!不过才一年!人们的生活需要重建,精神需要重建,感情也需要重建!”四川籍的陈小艺也告诉记者,四川人特有的乐观性格,让他们在巨大的灾难后,很快就开始重建自己的家园和生活,如今,除了不敢买高楼以外,四川人享受生活的心态令人惊叹。
确实,地震后的一年间,有的人自杀了,也有的人结婚了,很多人的生活都因为地震发生了巨变,而每个人也都需要继续面对“生·活”的课题。这其中真实的故事和情感,戏剧性与深刻性应该绝不亚于作家们的创作。但是否有人把这些记录下来进行创作?是否有人关注震后人们的“生”与“活”?记者问濮存昕,仅仅表现地震发生时刻的《生·活》今年再演是否还能让人那么感动?相比起去年的仓促而就,如今有了更为充裕的创作时间,人艺为什么不续写《生·活》?濮哥一时无语,不过他告诉记者,确实有人给他寄过剧本,是以“范跑跑”为题材的,但剧本显然不太适合人艺演出。
确实,如今的舞台上,应景的演出多,能够成为经典保留下来的少;把社会现实和重大新闻当做剧中台词调侃的多,而正视和反思其中深意的甚少。震后一年间,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其中有的惊天动地,有的深藏潜底。每个人的生活都被如潮水一样的时光推动着继续,而文艺工作者如果只浮光掠影地去关注那惊涛骇浪中的几朵浪花,而无视或淡漠其中的暗潮汹涌,那无异于一种冷漠、无能和失职。王 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