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谢正宜 实习生 米子 报道
不知不觉,周立波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上海 “满城争说周立波”。“周立波在阿拉这里比小沈阳更红! ”每遇客人来访,上海人就会如此介绍。与此同时,业界在欣喜于有如此出挑人士的同时,也对其“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各项意见建议。
昨天,“创新文化集成,打造上海本土文化品牌——周立波海派清口研讨会”在锦江饭店召开,上海文广演艺中心总裁吴孝明主持,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赵长天,上海曲协主席、著名滑稽演员王汝刚,“票房蜜糖”、话剧导演何念及其他有关专家三十余人济济一堂。作家贾洪源表示,周立波的出现弥补了上海滑稽领域青年人才的缺失。在韩寒、何念独占上海文学、话剧鳌头的时候,他形成三足鼎立是大势所趋。
高保真:让上海男人扬眉吐气
说“独创”,并不表示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是无根的野草,它是在继承上海滑稽戏精髓的基础上进行的超越。之所以能成为2008年岁末和2009年新春之际的一大文化事件,被誉为“滑稽中的交响乐”,正是由于他多样化幽默元素的整合。
与会的大部分学者都表示,周立波“海派清口”成功的关键与他艺术形式的载体——上海方言密切相关。赵长天提出,“口语最完整地保存了方言中的精华,民间智慧、民间幽默最直接地被口语吸收”,最大程度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周立波“清口”的一大优势。与作家使用的“失真”的书面白话体相比,“高保真”的口语作品 “理应”受到人们的喜爱。王汝刚则表示,平时独角戏进社区也受欢迎,但那都是免费请人家看的,周立波让老百姓心甘情愿掏钱看演出,这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天纲说,周立波解开地域文化密码,让上海人感受到一种派头和尊严。有专家表示,半两粮票一直纠结着上海人,出现在作品里的上海男人,始终是小气的、软骨的,周立波让上海男人扬眉吐气。
待包装:海派清口可以带有商业特色
对于“海派清口”应当承载一定责任和使命的说法,众专家、学者都表示:“民间艺术就应该体现民间智慧、民间幽默,与其讲自己不懂别人懂的东西,不如讲更贴近人们生活的,时时发生在人们身边却又不为人们所注意的东西。春晚就是讲了太多人人知道的大道理,所以有的老百姓不爱看。”
年轻话剧导演何念认为:“周立波的清口受到人们欢迎靠的不是语言,而是想像力。他的台词译成任何别的方言都会有生命力,因为想像力是一种艺术的源泉。观众能够在他的表演中得到情感置换,这种表演形式就能够被全面推广。”他认为周立波的品牌是“海派清口”,若能够把“想像力”作为周立波清口的一个主要标识,把“想像力”这个标识放大,“海派清口”的走出去应该不成问题。
要充电:9、10月间闭关调整
自周立波一夜蹿红以来,对其关心爱护的人士不断发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从不轻易发表看法的王汝刚,昨天送给周立波“厚”、“宽”两个字,“厚是指内容,讲大上海还是要积累更多的素材,要看上海的历史,听上海的老先生讲历史。同时也要回溯滑稽戏的历史,汲取养料。宽是指题材,应该更广泛地涉及各种题材,挖掘现在年轻人关心的东西,比如现代白领怎么谈恋爱。”更有专家提出,周立波要想成为上海的梅兰芳,必须找到一位齐如山。
对于自己在复出两三年之后就取得如此的大众效应,周立波“神智仍算清醒”:“海派清口能够引起整个城市的骚动,是我始料未及的。我能够红,并不因为我有多强大,而是因为这个时代需要我这样的人。我今天坐在这里,其实也是这个团队的代表。”关于“要走红,上春晚”甚至“郎昆抛出橄榄枝”的传闻,周立波表示,如果要走出去,那就是“走出国门”了,“有上海人的地方才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才能和观众产生最大程度的共鸣”。
周立波还透露,在《笑侃大上海》之后,他会在9、10月间休整“充电”,为接下来推出《我为财狂》做准备。目前,这个新节目已经在筹备之中,很多财经方面的专家将会为周立波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