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丽萍再发奇思妙“响”(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6日15:20  北京晚报
杨丽萍再发奇思妙“响”(图)
杨丽萍

  本报讯(记者罗颖) 继《云南映象》和《藏谜》之后,舞蹈家杨丽萍的又一部原创作品《云南的响声》将于6月30日至7月15日在保利剧院上演,舞台上汇集了各种奇妙的声响,它们都来源于杨丽萍多年来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精心编排之后形成了一台真正的奇思妙“响”。昨天杨丽萍来到北京,只用了简单一句话就概括了整台演出的内容,“该响的都弄响了,不该响的也响了”。

  作为一个舞蹈家,为什么突然对声音产生了如此大的兴趣?杨丽萍表示这些都来自于从小在乡下生活的印记,“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早晨起来,大雾弥漫,什么都看不到,只能听到牛铃铛的响声由远到近,一大群牛走过来,牛角在大雾中若隐若现……就是这些大自然的声音为我打开了另外一扇门”。于是杨丽萍把这种感受搬上舞台,在《云南的响声》中亲自跳了一段“牛铃铛舞”。她领衔的另一段舞蹈同样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扮演的是一个临盆的孕妇,“过去有句老话叫‘娘奔死,儿奔生,人生人,吓死人’,村里一个女人生孩子,全村人都来帮忙,现在医疗条件好了,生孩子没那么危险了”。在这段舞蹈中,观众会听到清晰的“胎音”,发出这种声音的是云南一种独特的乐器。

  响声奇特,发出响声的“乐器”更奇妙,杨丽萍介绍了一种独弦琴,用一根竹子制成,脚踩着手颤动就可以模仿数万只蝗虫齐飞的声音,和著名的乐曲《野蜂飞舞》异曲同工。还有一根长达3米的竹子,还长着绿叶就能被演员当做笛子一样吹出悦耳的音乐。更是有一种巨鼓,是杨丽萍意外发现并颇尽心力从中缅边境的部落中收集而来,与一般手工制作的鼓不同,这些鼓全部是由巨大的树根雕出的,鼓身没有任何手工的接缝,会让所有人惊讶于民间智慧手工的精妙所在。有了这些动听的响声,杨丽萍笑言,“终于可以不用放录音去跳舞了”。

  据杨丽萍介绍,《云南的响声》的演员是《云南映象》的原班人马,经过几年的演出,这些田间地头的农民已经成长为专业的演员,但他们身上的质朴依然被保留了下来,而且他们已经开始由民间艺术的传承者转变为创造者。“我们有一个演员在演《云南映象》之前是个放牛娃,那时他才十七八岁,只会打一些祖辈传承下来的简单鼓点,现在他打的鼓非常棒,他的创造力已经超出了前辈的想象”。

  目前《云南的响声》已经结束了昆明、杭州的巡演,场场爆满的纪录让杨丽萍对北京的演出也充满信心,不过杨丽萍对北京的观众也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对于大城市的观众来说,云南的响声是非常新鲜的,但需要人们安静下来,当你用一颗宁静的心去聆听时,你会听到蝴蝶翅膀振动、玉米拔节的声音。”WJ132 程宁摄 J215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