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丽萍又弄出“响声” 6月30日将登陆北京(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5日12:25  深圳商报
杨丽萍又弄出“响声”6月30日将登陆北京(图)

《云南的响声》剧照

杨丽萍又弄出“响声”6月30日将登陆北京(图)

《云南的响声》剧照

杨丽萍又弄出“响声”6月30日将登陆北京(图)

《云南的响声》剧照

杨丽萍又弄出“响声”6月30日将登陆北京(图)

《云南的响声》剧照

  本报记者 何文琦

  与创作《云南映象》时抵押房子、砸锅卖铁的“悲壮”不同,《云南的响声》还在创意阶段就拿到了启动资金,尚在排练期就已签下首轮50场巡演合同……

  从《云南映象》到《藏谜》再到《云南的响声》,杨丽萍的戏一部比一部“火”,由她策划组织的原生态演出已成演出市场响当当的品牌。日前,由杨丽萍担任总编导并领衔主演的大型衍生态打击乐舞《云南的响声》再创商演奇迹。尚在排练期间,就将第一轮的50场巡演全部售出,第二轮的演出也基本确定。到明年3月份,签约演出达到约80场。

  《云南的响声》今年5月7日在昆明成功举行首演后,杨丽萍率队已经在浙江萧山、杭州等地开始了全国巡演之旅。6月30日将登陆北京。8月4日至7日在深圳保利剧院连演4场,是本次全国巡演的第13站。市场运营的成功令《云南的响声》在全国巡演艺术舞台上擂动了令人振奋的“响声”,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市场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新的陌生”吸引演出商眼球

  据悉,杨丽萍在云南采风期间偶然发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用巨大的原木纯手工制造的巨型鼓乐器,最大的有3米多高。她被这种乐器震撼,萌发了一个以原生态打击乐糅合原生态舞蹈的念头。可是,要把这些大家伙从深山老林里拉出来放到舞台上谈何容易。最后经过千辛万苦,用牛拖、用马拉,终于把几十面大鼓从中缅边界热带雨林的许多原始部落里拉回来了,堆放在一起。

  站在这片“鼓的森林”里,杨丽萍的灵感由此诞生:何不把云南所有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集结起来,把民间独特的乐器都挖掘出来,现场演奏出云南的风声、雨声,乃至一片叶子、一块石头、一滴水的声音,由此感受云南的民间文化?

  杨丽萍说:“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发出响声,这个响声一定会带上这个地方浓厚独特的文化色彩。比如长江边上的川江号子声,苏州老剧场的苏州评弹声,江南水乡小河里乌篷船发出的摇橹声,北京老胡同里的叫卖声等等。从云南红土高原上发出的响声,更加丰富多彩,充满魅力,因而也更加具有市场价值。”

  《云南映象》大获成功后,杨丽萍深感要在云南各民族文化的原生形态上向前大胆地走一步,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但决不能重复自己,所以她要求《云南的响声》不能和《云南映像》雷同。虽为《云南映象》的姊妹篇,继续沿用了原班人马,但此次舞台作品完全是对前一作品脱胎换骨的全新尝试。

  《云南的响声》何以一推出就能赢得市场?杨丽萍昨日告诉记者:具有地域文化和鲜明个性的作品,不会有市场困惑,它能给观众以“新的陌生”。正是这种“陌生”再一次吸引住观众和演出商的眼球。在演出中,不论是锄头钉耙,还是水车石磨,只要是手中能拿的,口中能含的,几乎都被当成乐器来演奏。各种各样的“响声”自始至终变幻无穷地出现在多个场景中,仿佛自然的心跳,强大而生生不息。为此,她把《云南的响声》定位为“衍生态”,就是在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再想像,挖掘、发展,把古老的原生态文化表演出来。

  首轮巡演就可收回成本

  与创作《云南映象》时抵押房子、砸锅卖铁的“悲壮”不同,《云南的响声》还在创意阶段就组建了“云南的响声文化传播公司”,启动资金达200多万元,最终投资约400万元,其中较大投入被用于购置声光等舞台设备。此前,轰动一时的《云南映象》演出了7年,光是舞台设备的租借费用就超过2000万元,到最后一样东西也没有留下。这次,杨丽萍采用公司化运作,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下了所有的设备。

  让杨丽萍欣喜的是,《云南的响声》尚在排练期间就有多家演出公司表示希望获得演出代理权。最终胜出的是北京保利希肯国际演出公司,因为他们曾为《云南映象》成功运作了在京演出。最后他们以每场约15万元的价格预订了《云南的响声》的全国巡演。正是“响声”企业化体制优势,让演出商甘冒风险预支出大笔预期“票房”支持尚在生产线上加工的“响声”,一下子签了演出50场的合同。

  杨丽萍介绍说,维持剧组正常运作的所有经费包括80多名员工的工资,办公、差旅、灯光、道具、服装、舞美等等,每月平均大约需要近40万元,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演出商预付的票房收入。杨丽萍算了一笔账,“《响声》每演出一场,保利院线给的是15万元,除掉宣传费用2万元还有13万元,首轮全国巡演共50场,演完后的整体收入为600多万元,再刨掉道具成本、排练成本、演员工资等,第一阶段我们就能收回成本。”

  《云南的响声》在全国巡演前,曾在昆明试演,演出两场仅拿出一半的票出售,还略有盈余。全国巡演第一站在浙江萧山,上座率达到九成。她说,我们还没有踏出家门的时候,第一批演出费已经拨过来,然后我们可以用演出费再投入,让作品更完善,这是一个非常良性的循环。从《云南映象》的成功经验中,杨丽萍渐渐摸索出演出商的需求和观众的需求,比如在《响声》的演出里,哪个地方应该有掌声,哪里应该有惊叹声,她都要站在观众的角度,去寻找每一个细节。

  如今杨丽萍有两个公司:一个是云南映象文化产业公司,一个是云南的响声文化有限公司。而她是这两个公司的法人。她说,公司事务除了非常重要的是她拍板,其他的都由执行经理打理。未来的市场已经看到了明年9月以后。

  《云南的响声》将在云南民族村的云南映象大剧院进行定点演出。杨丽萍:“剧院还是以《云南映象》的演出为主,不过灯光和音响的投入是很大一笔,灯光就得花200多万,器材也要200多万,公司分期付款。目前我们投入的钱大概400万元,但演出50场后,灯光音响就是自己的了。”

  艺术质量赢来观众口碑

  《云南的响声》在萧山演出时,因为灯光程序不对,杨丽萍率领团队磨了很久,从早到晚没有吃过一粒米,两天两夜没睡觉。这位50出头的艺术家就是这样“玩命”地对艺术精益求精,并全心维护已经形成的市场品牌。对这部新作,杨丽萍更是“呵护有加”,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全剧精心打磨花费了一年的时间。

  从《云南映象》到《藏谜》,再到《云南的响声》,一路走来,杨丽萍——这个被誉为“最纯粹的舞者”在市场运作上的心得是:“有优秀的作品,并形成品牌;成本不需太大;用企业化方式管理团队。” 现在,《云南的响声》已经有第三轮巡演谈判,有公司表态可以投钱,杨丽萍说不需要钱了。“除掉成本,新公司从去年8月成立,到现在已有资金200多万元。”她说,“好作品不是钱堆出来的。不能比投资规模,而是要比艺术水准。”

  《云南的响声》继续沿用《云南映象》中成长起来的原班“农民演员”,他们吹、拉、弹、唱、打、跳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他们鲜活的创造令杨丽萍都为之震撼:“他们的演变也就是舞台艺术繁衍生息的过程。”

  在杨丽萍看来,演员独特的风格、个性最重要,真诚、朴实才能打动观众。他们的笑容像阳光一样干净,他们血液中那种强烈的活力会征服观众。杨丽萍说:“观众是最有识别能力的。”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