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秉承了王晓鹰导演的一贯风格,细腻、考究、一丝不苟。比如说,罗切斯特坐在沙发上看简爱的画,熟悉《简爱》原著,而且靠近舞台的观众,可能会注意,演员王洛勇手中的画(道具),跟原著中的描述都是那么惊人的相似。单从这一细节,创作者的专业、敬业就能一览无余,无需赘言。
袁泉的在大学期间就是希望之星。她的表演内敛、松弛,并且不失之爆发力。求婚一场是《简爱》的重场戏。在原著中,罗切斯特后来形容简爱当时的反应说,“简,我看到了你一旦发怒,会变成怎样一位火妖。昨晚清凉的月光下,当你反抗命运,声言同我平等时,你的面容灼灼生光。”这是原著中有一句著名的语言,在这个演出中没有使用,但却是夏洛蒂·勃朗特通过罗切斯特之口对于简爱的诠释。在求婚一场,袁泉的表演将这种形象演绎得入木三分。相信袁泉的艺术生命会比很多同类的所谓女明星长很多。
演出后半段,简爱与约翰的情感展现越显仓促,因此简爱的回归有些苍白无力,甚至有些莫名地突兀,但除此之外,剧本改编也应该算四平八稳。
遗憾并非来自呈现,而是这个作品本身,因为无论如何呈现,作品的魅力大多源自原著作者,这是“属于”夏洛蒂·勃朗特的戏剧——特别是当它以一种再现主义为主的姿态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候。剧作家的缺位在“国家大剧院首部原创戏剧”中显得尤其明显。当“首部”、“中国国家大剧院”、“原创”这些关于这部话剧标签的关键词与外国名著《简爱》对位时,多少显得有些尴尬和无奈。王晓鹰导演酷爱经典和经典改编,应该是不争事实,排演经典也毋庸置疑,不过这更多的兴许是导演们对于好剧本匮乏的无奈。
作为像王晓鹰导演这样技法纯熟,而且已然形成自己创作风格的国内一线话剧导演,能否提携现在的剧作家、更多地关注现实题材,或者将属于中国的名著搬上舞台呢?中国剧作家恒久的缺位,中国话剧没有春天。对于外国经典作品文学性的准确提炼和生动再现,远不是我们对于王晓鹰导演的期待。从现实题材或民族题材中提炼文学性,甚至创造文学性,是王晓鹰这类一流话剧导演的责任。同时,作为创作者,即便他再熟悉外国文化,也不能与他对于母体文化的熟知相提并论。如果基于此,那么他不仅是创作了一个作品,而是创造了一个作品。
当然,这不是王晓鹰导演一个人应该肩负的责任。
中国的剧作家应该共勉。我们可以期待。唐宇/文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