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春梅
7月18至26日,大型新编史诗京剧《赤壁》将作为“盛世华章——为伟大祖国骄傲”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优秀剧(节)目展演的重头戏,在国家大剧院第三度上演,将一度燃起的“三国烽烟”再次延续。
经典与青春混搭
再度上演的京剧《赤壁》依旧延续令人“垂涎”的豪华演出阵容,并首次打破了“经典版”和“青春版”的概念。十场演出中,以“经典版”为主,于魁智、孟广禄、李宏图、李胜素等当今梨园界领军人物将以不同组合形式贯穿,可谓场场都是“明星版”。但在不同组合中,王艳、张建峰等“青春版”的主演也会分别与于魁智、李胜素、孟广禄等人同台出现。“前两轮演出中,就有观众提出希望能看到‘经典版’和‘青春版’演员同台演绎,我们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在第三轮演出中,每一天都有挑梁的梨园界大家,也一定会带给观众更超值的艺术享受。”国家大剧院演出部负责人介绍说。
为歌剧院量身定做
作为国家大剧院周年献礼之作,京剧《赤壁》已圆满演出20场,场场爆满,共有四万余名观众欣赏了这部巨作。国家大剧院负责人认为,《赤壁》的成功缘于精湛的艺术和成功的策划运作。
《赤壁》打破了传统戏剧作品的创作规律,先确定了演出时间和地点,然后才开始创作作品。早在2007年12月大剧院开业之初,就确定要为歌剧院定做一出中国的歌剧——京剧。在可以容纳两千人的歌剧院内,纵深近50米的大舞台上演一出京剧,是个大胆的策划。什么样的戏和场面能撑起这个舞台?传统京剧的一桌二椅显然不能放在这里,一定得有大场面支撑,“赤壁之战”的题材逐渐浮出水面。2008年2月京剧《赤壁》最终定为大剧院院庆一周年的庆典剧目。
随后,大剧院才开始组织创作班底。而艺术创作过程中也处处为舞台策划着笔用力,从最后的成品来看,将繁复的“赤壁之战”凝炼为“铜雀兴兵”“舌战群儒”“结盟定计”“备战借风”“泛舟借箭”“火烧赤壁”六节,确实非常适合歌剧院舞台的表现。
推广“赤壁模式”
从策划运作到艺术生产再到市场演出,《赤壁》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产模式。国家大剧院负责人认为,“赤壁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可以复制到大剧院今后的原创作品中。刚刚落幕的话剧《简·爱》就可以说是这种模式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从《赤壁》的经验看这个模式,它在体制上打破了院团的藩篱,北京京剧院、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歌剧院等22个单位参与其中,强强联合优势更大;从运作机制上看,《赤壁》实行项目运作制,无论市场运作、项目招标、合成、档期,以及导演、编剧、演员等创作者都是按项目运行需要排定,有效控制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了让更多观众欣赏《赤壁》,本轮演出大剧院推出家庭套票等多项票务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