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至25日,“舞神”杨丽萍打造的《云南的响声》,即将在重庆人民大厦剧院登台。昨日,杨丽萍穿一身优雅的少数民族服装空降山城。在与一帮铁杆粉丝亲密接触后,来到国贸豪生为她提供休息的豪华套房,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与记者面对面时,“舞神”很爽快,既聊《云南的响声》,也聊起自己为舞蹈不要小孩的人生,其实不算遗憾。
谈舞蹈
“云南的响声来自天籁”
记者:前有《云南映像》,后有《藏迷》,这次《云南的响声》的灵感,是如何被激发的?
杨丽萍: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种鼓。那是云南山区少数民族的巧匠,用纯手工制造的巨型乐器,最大的有3米多高!我认为那是鼓的祖先!是鼓的化石!当时我就动了收集这些鼓的念头。经过千辛万苦,我们好多人一起终于把几十面大鼓从许多原始部落拉了回来!几十面鼓堆放在一起,望过去就是一片鼓的森林,看着这些鼓,我创作《云南的响声》的灵感也迸发出来了。
记者:在大众的眼里,响声并没有特别之处,《云南的响声》到底会带给观众哪些不一样的响声呢?
杨丽萍:千百年来,人们顺手拔一根竹子,挖一个孔,就可以吹奏;随便摘一片树叶,两手一搓,就是一个吹管,吹完就扔。许多乐器都是在田边地头就地取材,随手制作,即兴创造。植物的根、茎、枝、叶、花、果实、种子,甚至手里的镰刀锄头,家里的坛坛罐罐、石磨水车,凡是能发出声音来的东西,都有可能变成乐器。在《云南的响声》中,你会听到小河淌水的声音,蝴蝶振翅的声音,透过大雾的牛铃声,甚至是老虎胡须发出的声音,达到三四百种吧,多到没法跟你们说。
记者:收集这些响声,是不是特别辛苦呢?
杨丽萍:为了呈现这些“响声”,我至少花了9个月的时间去收集乐器,我们经常都行走在热带雨林的一些部落,各方条件很艰苦。整个演出中间没有管弦乐伴奏,全是最自然的现场演奏,有的声音还非常细微,光收音的话筒就用了好几十个,很不容易。
谈接班
“外甥女有接班条件”
记者:很多观众觉得《藏迷》你出场太少,不过瘾,《云南的响声》的出场时间会多一些吗?
杨丽萍:这次我将有三段舞蹈,第一场《催生》中,我将扮演一个难产而死的孕妇。第二段《牛铃铛》里,我会穿着黑色长裙,手提两个牛铃,头顶两只牛角,踏着大鼓和牛铃的节奏,急舞而来。最后一次出场是在剧终表演复活的灵魂。《云南的响声》已经巡演过几个城市了,我跟观众的感觉一样,我的出场时间和表演都不会让大家失望。
记者:有媒体报道猜测说《云南的响声》是你的谢幕之作,真打算不跳了吗?
杨丽萍:可能媒体有误解,在我的脑子里,根本就没有退居幕后的打算,我认为自己就是为跳舞而生的,可以跳多久,根本就没有一个年限,想跳就跳。我只觉得自己一天的时间不够用,从来就没有灵感枯竭这样的情况发生,要是能够分身,我还可以创作更多的作品出来。
记者:你有寻找接班人的打算吗?《云南的响声》有与外甥女同台演出,她符合接班人条件吗?
杨丽萍:接班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还是要顺其自然。小彩旗是个很有天赋的孩子,很小就跟着我了,她不想去学校呆着,最大喜好就是跳舞,跟我小时候很像。生活中的她总是有舞蹈相伴,她可以跟向日葵学习,也可以跟小蚂蚁一起舞蹈,她的舞蹈充满灵性,远远超出了同龄人。
我还告诉你一个秘密吧,昨天我接到一个电影剧本,写的是我的经历,我是不会出演的,但是我会让小彩旗去演,她很适合。
谈生活
“花花草草都是我的孩子”
记者:你事业上取得这样的成就,应该没有遗憾,那生活上有遗憾吗?比如为了舞蹈没要小孩?
杨丽萍:我跳舞只是好玩,和我的付出没有关系。我是来世界上观察世界、观察自然的,不是来世界上传宗接代的,跳舞是我的生活。我从小就想当一个母亲,小时候我会抱着一个布娃娃给她穿衣服,而现在,我会当一只蚂蚁的母亲、一朵花的母亲、一只小鸟的母亲。我认识小蚂蚁,小蚂蚁是我的孩子,某一朵花、某一棵树也是我的孩子,在我的眼里,花花草草都是我的孩子,我没有遗憾可言。
记者:下一部作品会是什么呢?
杨丽萍:应该是“雀之灵”的扩大版,之前雀之灵是一个独舞,而接下来的这台演出,我要把孔雀题材放大。西方有天鹅,中国云南有孔雀,这是两种不同异域的主题,都是美好的,有大自然的气息在它身上体现,这个题材完全可以扩展,我们将要研究如何逮住孔雀的魂。本报记者 李平
本报读者为
“舞神”送礼
握手、热情拥抱,激动地接过免费赠送的演出门票,昨日,由本报独家征集的两位幸运读者终于见到了梦寐以求的舞神杨丽萍。
包妮妮是个20出头的女孩,从小就喜欢舞蹈,昨天接到本报幸运读者的确认电话后,她非常激动,特地穿了一身孔雀服装去跟偶像见面。当主持人宣布重庆晨报读者送礼环节时,包妮妮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一条牦牛骨项链,“这是我去西藏旅游时买的,虽然特别喜欢,可都几年了,一直舍不得戴,今天我要把它送给我最崇拜、最喜欢的人!”话音刚落,只见包妮妮激动地跑到杨丽萍面前,把漂亮的项链戴在了偶像的脖子上。
另一位读者黄菁菁准备了两份礼物,一条披肩以及一件工艺品。
本报记者 李平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