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林兆华:现在那些所谓的实验、先锋都去见鬼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7日04:40  都市快报
林兆华:现在那些所谓的实验、先锋都去见鬼吧
林兆华 记者 张盛 文/摄

  这老头斜斜地坐在那里,啃着个青苹果,端着杯浓茶,绸傥傥的亚麻衬衫只穿了一只袖子,眼睛始终盯着台上,不说一句话。台上,是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孩子们在排练已被列入“浙江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话剧《茶人三部曲》。老头是艺术指导,特邀的,专程从北京飞过来,只能停留两天。

  苹果啃完,戏也排完,台上的孩子拥了过来,艺术指导总结陈词:“在舞台上,尽可能的,说人话。”说完收工,留下一群孩子,还有他们的指导老师在原地咀嚼这话的味道。

  因为这老头是林兆华,是那个在舞台上特立独行地指挥了三十多年的人,是三十年前就颠覆过最辉煌的老北京人艺的人物,中国内地话剧导演第一人。《中国话剧百年名人堂》中,他的名字和曹禺、欧阳予倩并列:《绝对信号》开了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先河,使他成为中国戏剧少不得要提上一句的人物。《哈姆雷特》《三姊妹 等待戈多》《茶馆》《狗儿爷涅槃》《白鹿原》《绝对信号》《赵氏孤儿》……他的每一部戏,都能成为当代中国戏剧年鉴表中的一行。

  孟京辉一般称为“孟导”,张艺谋也不过是“张导”,而这位老爷子,你就得叫他“大导”,忘记姓氏只冠一个“大”字。

  传说中,这个73岁的“大导”性格孤傲,不易接近,轻易不接受媒体采访;他的作品剑走偏锋,完全按照自己喜好行事,不考虑观众理解;而“前卫、先锋、实验”更是他如影随形的标签,三十年如一日。

  可是,传说不一定是事实……那个下午,他的确看上去很酷,目光锐利,言简意赅,可是,在排练结束后,他愿意不厌其烦地跟排戏的孩子们合照留影,他也的确不愿意接受媒体访问,但是他并不拒绝任何人以聊天的形式跟他聊聊话剧,发发和舞台有关的牢骚。

  那个倔强的老头非常天真地抱怨说:“采访都很没趣的,你问问废话,什么中国话剧的发展现状,这个我怎么回答?就只能说说假话,有什么意思呢?”

  关键词 【看不懂】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看不懂”成为“有文化”的代名词,著名的话剧导演孟京辉有句名言“观众都是臭狗屎”,但是,居然绝大多数“臭狗屎”都能看懂孟导演的作品,比如《恋爱的犀牛》。可是,林兆华的作品真的很难懂,从《绝对信号》《哈姆雷特》到最近的《樱桃园》,即便他请了濮存昕高圆圆蒋雯丽等明星,还是不能阻止观众不是很看得懂他的作品,虽然大导的作品经常舞台看上去精致大气干净,情节也大略能够明白,甚至看着看着,突然会有些震动,但是他的戏中总是有那么多新玩意儿,看得人心神一震,不免就隐隐有些混沌。“我的戏票房不好,啧,不好。”林兆华曾经这样轻声嘀咕过。

  “在舞台上说人话。别让声音那么飘着,显得假,假的声音再好听也不要,现在社会上已经有太多假了,不用你在舞台上继续假”、“把拗口的文言文去掉一点,不然观众听不明白”、“最后一段有点拖,观众会不耐烦”……这是林兆华给话剧《茶人三部曲》艺术指导完后的几点总结,每一点,都和如何让观众轻松地接受作品有关,看上去,这舞台上的玄虚,不是故意的。“我只是一个排戏的。”林兆华这样给自己定位,他不懂得太多标签。

  关键词 【先锋】

  1978年,林兆华独立执导了话剧《为幸福干杯》,毫不客气地撇掉了人艺一直用实景的传统做法,舞台上全用虚景,真正走上了话剧导演的道路。在此之前,他其实是中戏表演系科班出身的演员。林兆华创造过很多第一:第一次采用全虚景、第一次将活的牛羊赶上舞台,第一次采用重金属摇滚乐……而现在,当“小剧场”已经成为时尚代名词时,一向先锋的林兆华要说的,却是传统。

  “现在经常说什么跳进跳出,时髦嘛,一人演多角,看上去很前卫。可是你看人家评弹,一个人唱,唱完小姐唱丫鬟,唱完丫鬟唱老爷,一个人扮演很多人,可是人家才不管什么跳进跳出,它就是很自然,大家听着也很舒服很自然。所以现在我们一味学西方的,一点也不尊重自己的文化宝藏,能好得了吗?你看那《牡丹亭》,那是真好,埋地下多少年了,抖一抖还是那么好,活了死,死了活,你说这故事不荒诞,不先锋吗?现在那些所谓的实验、先锋都去见鬼吧。还有演员在舞台上转一圈,如果用京剧的圆场转一圈,那多好看。”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