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联生活周刊:越剧百年时尚化与人性慰藉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9日11:13  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越剧百年时尚化与人性慰藉

《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第25期封面

  越剧百年时尚化与人性慰藉

  怎一个情字了得

  越剧:情感和人性的胜利

  记者◎王恺

  1906年,在浙江嵊县东王村几个稻桶上铺的门板上演唱的男演员们肯定不会想到,过100年,他们简陋至极演唱的几出小戏,能发展成中国影响最大的地方戏之一。那时候,这种说唱艺术没有正式名字,还叫做“小歌班”;因为伴奏的乐器也极其简陋,只有鼓板、胡琴等数种,“的的的”的,也叫“的笃班”。直到1925年,男演员们数次闯荡上海,一位擅长推销的剧场老板才正式给这种地方土戏命名为“绍兴戏”(越剧)。

  这个出生在浙江东部农村的剧种,周围倒都是富裕之区,人文荟萃之地。闯荡失败的男演员们受了都市流行的“髦儿戏班”影响,教出了一班年轻女孩子,演出的都是才子佳人、民间伦理的戏。没想到,这群女孩子的演出,正好填补了都市里那些缺少文化生活的市民阶层女性们的精神需求。

  上世纪20年代始,以上海为代表的都市开始形成了新消费阶层——女性消费阶层,阶层构成复杂:工厂女工、家庭妇女、女学生、阔太太,她们的共通点是,需要在现实环境之外寻求使自己心灵满足之物,京剧里帝王将相的家仇国恨、阴谋诡计不能触动她们,昆曲也已经没落,于是那些全部由女演员演出的生旦缠绵的越剧一下子征服了她们的心。

  当时,只有越剧里的女性是完全不同于别的传统戏曲的,哪怕是一般的越剧剧目。类似于《盘夫索夫》之类,戏里的女性也会义正词严地责备男性对待她缺乏温柔,理直气壮地提出“为夫若挑千斤担,我也分担五百斤”之类朴素的女性宣言,把男性质问得哑口无言。而女演员演唱的小生角色则对待女主角温柔如水,百般讨好,即使是开始委屈了女主角,最终也是要下跪赔罪的。

  台上台下充分共鸣,据说当时这些看戏的女观众不仅与台上受不公平待遇的女主角共同哭泣,而且看戏姿态大胆,画报上不时有讽刺女工们边看戏边把脚跷在凳上的讽刺漫画。而后台,更是挤满了才结识这些女演员的各色女性捧角者——也就因为这样,越剧在开始阶段被男性社会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被正统文化排斥在外。

  1941年,上海已经有36个越剧戏班,因竞争激烈,推出更优秀的演员和剧目。袁雪芬以她天然的正义感和道德感开始了越剧改革,她从话剧和好莱坞电影中学习了表演技巧,倡导了正规的表演制度,规范具体到了如何画眼圈。她的改革形成了当时越剧的时髦,舞台姐妹们纷纷跟进,越剧于是成为彻底突破传统地方戏范畴的第一个剧种——演员唱哭腔时,不再是袖子离开眼睛三尺,舞台上也不再只空荡到一张桌子两个板凳。因为姐妹们的改革,当时上海的进步文化名流田汉、洪深等纷纷成为越剧观众,开始为越剧写剧本,推进了越剧的文学化、书卷气改造。

  改革后的越剧并没有摈弃自己的写情、表述女性性情的传统。即使是改编《祥林嫂》这样的小说,剧作者也添加了女主角的若干感情故事,几段抒情唱段也在观众中传唱一时,女观众们照样为女性悲剧哭泣不停。

  这种传统,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刀阔斧推行的戏曲改革阶段也没有断裂,尽管越剧当时也主动删除了若干“不健康”剧目,可是传统剧目仍然上演着才子佳人缠绵悱恻的美丽传说,这种坚持反而给它带来了若干荣誉。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例子,当时之所以选中越剧作为表现方式,主要原因就为表示,新成立的共和国并不是一个好战的国家,也保留着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因为主题优美,表演成熟,越剧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提人性胆寒的年代,竟迅速成为周恩来总理等有远见的国家领导人精心培植的外交武器,一出小戏《打金枝》竟成为与苏联《天鹅湖》类似的招待外宾专用剧目,演员们演了几百遍,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也看了几百遍。

  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政治风雨中,越剧虽然也承受着各种压力,当时上海的市委书记柯庆施也反复以专门演出才子佳人、江青也说过“什么是靡靡之音?尹桂芳的宝玉就是靡靡之音”的断言,来打击越剧。可是越剧演员们在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下,依然以“反对封建婚姻”等为名,顽强地不断让爱情故事成为温馨的主题,从《西厢记》到《红楼梦》等在这个阶段的改编上演,竟在新中国成为越剧的“四大经典”。凭借这些戏,女子越剧成为拍摄戏曲电影最早、最多的剧种,也成为在新中国流传最广泛的地方剧种。情感和在缠绵悱恻中隐蔽传播着的人性,竟战胜了那个年代不正常政治生活给人们带来的政治压迫。越剧电影《红楼梦》使宝黛之情形成最广泛的传播,它迄今仍然是拷贝数目和观众数目最多的中国电影。

  “文革”中,越剧名演员当然无一能避免残酷的政治迫害,作为“靡靡之音”的代表,尹桂芳在福建被迫害致半身不遂,竺水招在南京被迫害致死,袁雪芬累计被批斗500余次。

  袁雪芬在接受采访时向本刊记者回忆,在这500余次批斗中,有一次她从牛棚回家,6岁的小儿子对她说:“妈妈,我想死。人家骂你是大反革命,骂我是小反革命,活着没意思。”“文革”中断了《红楼梦》之后越剧更辉煌的可能性。

  等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越剧姐妹们复出,黄金时代均已被消磨,她们都已垂垂老矣。她们又用了约10年,以老带新,才带出何赛飞、赵志刚、茅威涛、陶慧敏这一批新一代,慢慢恢复了越剧被挫伤的元气。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越剧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