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五幕民族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音乐剧。它讲述了建国初期驻守在祖国最西部边陲的人民解放军各族官兵,和当地塔吉克族人民一起,为捍卫共和国新生政权,团结战斗,共同摧毁旧社会反动残余势力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统一的感人故事。
初春,假冒古兰丹姆的女人嫁到了帕米尔高原上,他和新来哨所报到的塔吉克族战士阿米尔邂逅相遇,引起了阿米尔对爱情往事的回忆。为窃取“熊窝图”,假古兰丹姆与阿米尔纠缠不休,加重了杨排长的怀疑。暴风雪夜,在敌人的偷袭中,维吾尔族班长壮烈牺牲。假古兰丹姆的丈夫也因雪崩身亡。山下,杨排长派出的侦察员卡拉发现了敌人踪迹,并因势利导带领假冒奴仆的匪首阿曼拜和真古兰丹姆上山。不料,卡拉在途中惨遭匪首暗害,不明真相的古兰丹姆将匪首视为“恩人”带上山来。哨所里形势突变,两个古兰丹姆真假难分。最终是一盆玫瑰使一对情人相认,匪首却靠出卖假古兰丹姆掩护了自己。早已洞察真伪的杨排长决心将计就计,安排“巴拉提节(火把节)”举行一对新人的认亲仪式。节日黄昏的“叼羊”活动中,敌我双方激烈碰撞,在杨排长的巧妙安排下,最终全歼敌人。军民在胜利凯歌声中,为情人的重逢祝福,迎来高原红日东升。
这部音乐剧融音乐、舞蹈、戏剧为一炉,置根于新疆独具风采的歌舞音乐沃土之中,同时充分吸纳现代流行的表现技巧和手法,使其地域风采、民族特色更加浓郁,时代感更加强烈;本剧保留了诸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脍炙人口的电影产插曲,同时又努力调动多种演唱手段,使其既能演绎一种“怀旧情结”,又具有一种不同以往的新鲜感;本剧除个别汉族角色外,全部由民族演员扮演,用汉、民两种语言演出,这不仅大大拓展了受众面,也使剧中人物更加真实亲切、栩栩如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剧院介绍:
新疆歌剧院是自治区主要从事歌剧表演的文艺团体。其前身可追溯到1952年的新疆文工团,1963年成立了新疆歌舞歌舞话剧院,以演出维语话剧为主的话剧一团。1973年成立新疆歌剧团,2004年10月9日更名为新疆歌剧院。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央戏剧学院和内地各音乐学院为剧院培养了大批戏剧、音乐等专业的优秀人才。在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创作了大量弘扬时代精神,体现民族特色的舞台艺术作品,为新疆文艺事业的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剧院创作上演了一批反映各族人民团结建设社会主义新疆的优秀剧目,如:《战斗的历程》、《步步跟着毛主席》、《远方青年》、《战油田》等。此外,根据维吾尔长诗改编上演了古典歌剧《艾里甫与赛乃姆》,移植排演了前苏联轻歌剧《货郎与小姐》。尤其是七十年代根据现代京剧移植改编的维吾尔歌剧《红灯记》,唱腔采用了十二木卡姆的音乐素材,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因而拍摄成了电影艺术片,产生了广泛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剧院艺术家们解放思想,以极大的热情创作排演了维吾尔歌剧《蕴倩姆》、移植歌剧《母与子》、话剧《于无声处》、《奇妙的婚礼》、独幕儿童剧《老虎和熊的故事》等,并排演了意大利著名喜剧《一仆二主》、法国话剧《死环》、前苏联喜剧《媳妇造反》等众多优秀剧目。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面对文化市场的严峻挑战,剧院坚持把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相结合,提倡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将艺术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话剧《老小伙子的婚事》深受观众欢迎;歌剧《木卡姆先驱》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剧目”七项大奖、第七届“文华新剧目奖”和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维吾尔剧《古兰木罕》荣获文化部第七届“文华新剧目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话剧《努尔太阿吉的故事》在自治区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献礼演出中荣获一等奖和七项单项奖。
同时,剧院还创作排演了一批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民族音乐歌舞、戏剧小品节目,常年坚持深入基层,到天山南北边远农牧区慰问演出。
剧院应邀赴日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德国等国家访问演出,将优秀节目和精湛技艺奉献给各国人民。
2004年剧院创作排演的大型民族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在新疆和内地二十多个城市演出73场。2005年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荣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集体奖并受到专家的好评和广大观众的热情欢迎,以红色经典的魅力和新疆艺术特有的神秘,极大地吸引着观众,为宣传展示新疆舞台艺术作品付出了努力和成功。2006年荣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剧目展演二等奖;新疆第二届“天山文艺奖”;2007年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剧目”;第十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二届优秀文化剧目奖。
新疆歌剧院已经走过了光荣、辉煌的五十年。未来的事业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我们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开拓思路,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学习、借鉴一切优秀的歌剧艺术创作经验,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提高创作水平,锻造戏剧精品,为进一步繁荣新疆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