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庆献礼演出剧目:青春音舞韵《天歌云舞》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5日19:53  新浪娱乐

  青春音舞韵《天歌云舞》

  一、乌兰牧骑代表了中国的一个文化时代:

  乌兰牧骑代表了中国的一个文化时代。目前生活在神州大地上凡是超过四十岁以上的公民绝大多数都知道这个名称——乌兰牧骑!

  一九五七年,内蒙古大草原深处的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诞生了第一支乌兰牧骑。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一创新的文化轻骑队如雪球般地越滚越大,活动方式从送歌献舞扩大到为农牧民送书送知识,送医送药,完成宣传活动后就地和农牧民共同生活,同劳动。草原人民称赞他们为“玛乃乌兰牧骑”(汉译为:我们的红色工作队)。从此“乌兰牧骑”的红色大旗在千里大草原上到处随风飘扬。全自治区共建立了69支乌兰牧骑。乌兰牧骑的创立是党的民族文化工作的伟大创举,是蒙古民族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

  乌兰牧骑的发展方向和可贵精神得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毛主席曾5次、周总理12次、邓小平2次、江泽民3次观看乌兰牧骑的演出和接见演员并欣然题词。周总理勉励乌兰牧骑要“保持不锈的乌兰牧骑称号”。邓小平同志指示要“发扬乌兰牧骑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江泽民同志称赞“乌兰牧骑是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这些荣誉属于全区乌兰牧骑,也包含着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的辛勤劳动。

  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建立44年来,足迹留在了全区每一个旗县,舞台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先后到过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在内的31个省、市、自治区演出,相继出访过亚洲、非洲和北美洲的23个国家和地区,给兄弟民族带去了草原人民的问候,给世界各国人民带去了我国人民的友谊。

  44年来,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的演出行程达30多万公里,演出场次近万场,创作演出的歌舞节目有1100余个,其中代表作舞蹈《彩虹》、《牧民的喜悦》,歌曲《美丽富饶的内蒙古》、《牧民歌唱共产党》、《雕花的马鞍》,好来宝《腾飞的骏马》等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成为全区乌兰牧骑久演不衰的节目。

  44年来,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培养了一大批民族艺术人才。先后培养出拉苏荣、牧兰、图力古尔、敖德木勒、达日玛、道尔基仁钦、敖登格日乐、那顺、朝鲁、哈斯、郭丽茹等一批享有较高声誉的少数民族艺术家和乌兰高娃、巴格那、乌英嘎、萨仁其其格、娜米德、翟玉芬等青年优秀编导和演员。

  44年来,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获得国家、自治区政府颁发的创作、演出奖项有230多项。连续多年被评为自治区先进模范单位。1997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先进乌兰牧骑团(队)”称号。2002年被自治区授予“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新一代乌兰牧骑的艺术工作者正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响应时代的召唤,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开拓创新,为当好全区乌兰牧骑的示范队、标杆队,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着新的贡献。

  二、青春音舞韵《天歌云舞》的艺术特点:

  《天歌云舞》所以将她定位于青春音舞韵,是因为《天歌云舞》里所歌所舞的都是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42年来凝聚的经典之作,她向观众全景式地展现了神奇的蓝色蒙古高原,用歌、用舞向人们展现了新一代乌兰牧骑人的一种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朝气蓬勃的精神,这也是一个民族的奋斗精神。

  《天歌云舞》是草原上农牧民现实生活的美丽画卷艺术地层现在舞台上。编导把草原上的牛、羊、马都赋予了一种新的生命符号,揉在舞蹈语汇里,姑娘们、小伙子尽情地和牛、羊、马玩耍,碰撞成生活的火花,给观众一种尽情地享受和无限的遐想。

  在《天歌云舞》的节目中,我们努力挖掘蒙古族被评为优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如长调、呼麦、马头琴等融会贯通在舞蹈的作品里,让古老的艺术焕发了青春。这次演出中我们把流失很久的蒙古族乐器托布修从蒙古国引进,在演员们的努力下,这件优秀的古老乐器载歌载舞地出现在舞台上。

  青春音舞韵——《天歌云舞》的艺术特点

  《天歌云舞》所以将她定位于青春音舞韵,是因为《天歌云舞》里所歌所舞的都是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42年来凝聚的经典之作,她向观众全景式地展现了神奇的蓝色蒙古高原,用歌、用舞向人们展现了新一代乌兰牧骑人的一种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朝气蓬勃的精神,这也是一个民族的奋斗精神。精神是一种持续的内心的价值观,而激情是一种短暂的产物。精神性的东西是无价的,奋斗者永远是青春,《天歌云舞》所要展现的就是这个主题。

  《天歌云舞》是草原上农牧民现实生活的美丽画卷艺术地层现在舞台上。编导把草原上的牛、羊、马都赋予了一种新的生命符号,揉在舞蹈语汇里,姑娘们、小伙子尽情地和牛、羊、马玩耍,碰撞成生活的火花,给观众一种尽情地享受和无限的遐想。

  在《天歌云舞》的节目中,我们努力挖掘蒙古族被评为优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如长调、呼麦、马头琴等融会贯通在舞蹈的作品里,让古老的艺术焕发了青春。这次演出中我们把流失很久的蒙古族乐器托布修从蒙古国引进,在演员们的努力下,这件优秀的古老乐器载歌载舞地出现在舞台上。

  蒙古族歌舞传统的表演在舞台上太过注重草原景,太过依赖生活中的实况重现在舞台上。如把蒙古包、勒勒车按比例复原在舞台上,由于这些实景过于写实,留给观众想像、联想,直至畅想的空间就大大压缩了。

  观众无法跟着演员的歌声,舞者美妙的肢体语言去遐想。另外庞大、沉重的道具、所置的景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剧团的机动性,增加了演出成本。此次在《天歌云舞》的舞台效果上我们刻意减少制景、搭景,强调舞台的表演空间要有足够的区域,强调演员的表演层次,尽力调动演出的队形的变换,增加切入的节奏,强化灯光的效果和充分利用音乐的烘托,以此营造观众视觉上的立体效果。这么强调舞者队形的设计,着力声、光的设计效果,是符合现代艺术潮流的。也更能体现乌兰牧骑的特色,同时加大了演出的机动性,增强了在演艺市场的竞争力。

  另外,目前所有的歌舞演出中,服装也比舞台美工更加夸张,也更加脱离实际生活。蒙古族歌舞演出时也落入俗套。《天歌云舞》一剧中我们一反常态,尽挖掘传统的民族服装、服饰,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尽力做到还原传统服饰,忠实于生活。我们特别邀请了上海民族服装设计师一慧女士做顾问,帮我们出主意,坚持在舞台使用传统的蒙古族生活装歌唱、舞蹈。这是一台歌舞剧,同时也是传统、正宗的蒙古族服装表演。与此同时,在剧中较多的运用了道具服装,如羊装、牛装及相应的动物的头饰,极大地丰富了舞台效果,也向观众还原了蒙古族传统的服装,这也是我们创新文化的一次尝试和应用。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