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成就,5000年文明。在建国60年之际,回望历史的滚滚长河,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从未像今天这样灼灼生辉。这背后凝聚的不仅仅是党和政府60年来的正确领导,更是各族人民不断的努力和付出。
一台大型羌族乐舞史诗《羌风》,一个中华民族奋斗与发展的缩影,党和政府对羌族灾区人民的深情厚爱正是多年来正确民族政策的真实写照,党和政府对羌族文化的奋力拯救正是对中华5000年文化的传承和振兴。
60年成就:拯救民族文化,羌族与党生死与共
在5.12的地震中的重灾区四川省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和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地,95%羌族人口集中居住于此。3万人殉难,占民族人口总数的1/10!村寨多已震损甚至震毁,羌族文化遭遇颠覆性破坏。
对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一定要抢救和保护好羌族特有的文化”,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的号召时刻在羌族人民及各级政府和爱国人士的耳边萦绕。挽救民族文化,尤其是受灾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已成为全社会刻不容缓的主题。
少数民族文化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和宝贵资源。建国60年,是党和全国各民族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60年。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5000年文明:追溯历史长河,炎黄子孙血脉相连
羌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也是一个唯一在甲骨文中有记载的民族。羌,从“羊”从“人”,最早以游牧为生,被称作“西戎牧羊人”。古代治水英雄、夏朝的奠基人大禹就是羌人。经过漫长曲折的迁徙和流变,很多羌族支系的血液,早已融入了藏族、彝族、阿昌族、纳西族、土家族等众多民族。
大型羌族乐舞史诗《羌风》便是把几千年的羌族文化进行了提炼和升华,囊括了羌族特有的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观众们可以再演出中看到羌族特色建筑索桥和碉楼,浓重华美的羌绣、雄劲豪壮的羊皮鼓舞蹈、释比戏《羌戈大战》和民族节日“瓦尔俄足节”、“羌族多声部”等文化活化石。
而在5.12背景下,在建国60年大庆到来之际,《羌风》的排练与公演,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化的范畴,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重建。是我党和政府多年来正确民族政策的展示和体现,是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与奋斗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