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取悦观众的爆笑话剧横行市场之际,著名导演徐晓钟排演的《浮士德》以其充满诗性和哲思的审美意趣,向观众介绍了德国文学家歌德耗费60年心血完成的巨著。该剧由话剧中心和新民晚报文化部共同主办。其第二轮演出即将于8月27日进入北京国家大剧院,此前将从明天起在东方艺术中心“热身”两场。该剧在沪首轮演出之后,著名作家王安忆、电影导演黄蜀芹和外国戏剧专家刘明厚等对该剧进行了深入解读。
《浮士德》是世界文坛的顶尖著作之一,讲述浮士德博士与魔鬼梅菲斯特订立盟约,去追求欲望,如果欲望让浮士德满足了,“只想停留于此”,魔鬼就可以得到他的灵魂,表明人类已无可救药。于是,魔鬼梅菲斯特带领他游历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徐晓钟说:“我们排演《浮士德》,肯定会有我们自己对这部伟大作品的解读。但是,我们首先是向观众严肃、忠实地介绍歌德的这部作品,严肃地向观众介绍歌德对人性、对人类的哲思和他的艺术特点。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发挥我们的创造。”本报记者 朱光
知识世界不能救赎世俗
(作家 王安忆)
我没有和晓钟老师接触过,但我的直观感受是上海这个城市是被物欲消费充斥的,但是这部戏充满了哲思,导演的风格非常质朴,这是北方质朴自然的气质。我觉得观演的时候很沉闷,中国人很不适应这种诗剧的演出习惯。没有和我们现实生活联系的插科打诨,只让我们沉浸下来听台词,看故事,这对我们是很大的挑战。
知识分子将《浮士德》这部诗剧作为可以不断演绎的作品,这是它的哲学思想决定的,但是浮士德的人物形象是不是我们现在这样的?浮士德的知识世界走到了最高,但是并不是说知识世界不好,而是知识世界高于世俗世界,但是知识世界不能救赎世俗;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的关系理解得很抽象,我在试想它还有没有更生动的关系,有没有更生动的面貌?
看此戏是上海观众的荣幸
(导演 黄蜀芹)
《浮士德》的内容非常丰富,这一类戏看一遍来不及消化。这样的剧目的选择和合作方式都很好,这是上海观众的荣幸。
《浮士德》被搬上今天的舞台,这是整个民族的成熟,一个时代的反思。文革结束以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戏剧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一切都有了考虑,这一直延续至今。作为观众,我会进一步考虑人性、魔性。这种思考在我们生活中永远会存在。此类拷问灵魂的戏,放在现在的中国社会,很重要,很震撼,令人兴奋,观众很幸福,从心底接受这样的戏。像《浮士德》这种高精尖的演出,都是提高观众人性教育,触及灵魂的。这是教育开拓的环节。
追求诗性和哲思的审美效果
(上戏教授 刘明厚)
导演对诗性和哲思的审美效果的追求,贯穿全场。该剧坚持用诗的语言来取代多少年来中国舞台上那种日常口语化的台词,这对演员和观众都是一个考验。
该剧的诗剧特色对喜欢看故事的中国观众同样是个挑战。但是晓钟导演没有过于迁就观众的审美心理,而是坚持自己尽可能还原歌德原著的导演原则,但在表现形式上下了功夫,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和诗意。
所有场景或远或近都和大海相关联,酒店是大海附近的酒店,浮士德与格蕾青相遇的大街是海边林荫道,女巫的炼丹灶房也是在海边的山洞里……阵阵海涛声几乎伴随着每一场场景的转换。这“大海”恰是导演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导演强化“海”的形象,把故事场景都放在海边,是为了强化人物内心冲突的波澜起伏。
该剧的形式很优美,有歌舞、有诗,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成分相互交织。而具有现代质感的“铁翼”结构的转台式舞美设计,增强了这部戏剧的流畅性和现代审美意识。通过全体演员的精彩表演,向观众传递出歌德诗剧中的内在诗情与音韵之美,传递出剧本深邃的内涵哲理及语言形式的美感,让观众产生联想和美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