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学生戏剧节强弱鲜明 有青春热情观察社会偏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4日17:03  新民晚报

  昨晚,为期两周的“2009大学生戏剧节”在北京9剧场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大学生用青春的眼光感知社会、人生的命题,交出了19份答卷。评委们认为,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出水准,此次大戏节都要高于往届。但是,大学生们“观察社会、反观自己”的能力仍旧偏弱。

  开始跳出自我

  大戏节自2001年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大学生们用自己的行动实现热情和理想。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大戏节发起人之一陶子认为,此次的19个演出剧目,无论是剧本的完整性还是舞台呈现,都更丰富、更成熟,演员质朴投入的表演状态让评委们有了不一样的新鲜感。

  以往,大学生戏剧的一些题材过多关注自我,如生活压抑、爱情不顺,“今年,他们跳出自我,开始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宽容的东西更多了。”陶子说。比如浙江师范大学阿西剧社的《沧海月明》,讲述了母女、师生之间的悠长情谊,令不少评委感动落泪。最终,该剧获得了此次大戏节的最高荣誉“金刺猬”奖和最佳剧本奖。陶子觉得,这部作品展现了“90后”对爱的感悟,另辟蹊径,留意到他人对自己的关爱,非常难得。

  大胆颠覆经典

  “鼓励原创”是大戏节的一贯原则,此次共有13个原创作品。本届大戏节评委会主任、北京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杨乾武在闭幕式上说,很多原创作品从生活、从自己的想象出发,表达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令评委惊喜。

  大学生们还在改编名著的过程中与之对话。获得本届大戏节最佳演出奖的上海外国语大学飞那儿剧团作品《等到戈多》,就是对《等待戈多》的一次颠覆,是年轻人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反思。但是,杨乾武指出,个别剧团在改编经典作品时,缺乏基本道德观念,在基本框架、主要人物关系、情节发展模式都几乎照搬经典的情况下,却不标明原作或出处,这种态度显然不够诚实。

  每晚演出结束后,观众、评委、剧组三方都会展开对话,记者旁听了好几场,其间思维火花相互撞击,但是有些剧组成员在交流时,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观众的提问、批评,拼命解释者有之,反问观众者有之,很不礼貌。

  思考仍待深化

  本次大戏节特别设立了“金刺猬”奖,奖励对社会生活作出敏锐观察的剧团、个人或作品。“感知社会,观察自身并有所反省,这个能力还是相对弱一些。”陶子表示,这是大学生戏剧难以回避的一大问题,不少剧社在处理一些社会化的题目时,仍不免草率,不够深入,很难打破“学校”这个框框。陶子建议,大学生们要多走出校园、关注社会热点,把思考变成自觉的训练。

  宋宝珍认为,大学生戏剧就要有学生戏剧的特点,用青春的眼光感知社会和人生。“技法的提高不是最大的问题,正确理解自己、人生、社会,提高社会认知能力、审美能力,才是关键。”杨乾武指出,如何认识、把握社会的复杂性,是大学生戏剧多年来的老问题,他用一句话表达:社会道义高于审美需求。

  驻京记者 徐轶汝

  (本报北京今日电)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