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柴妞:看国家话剧院的《哥本哈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30日22:20  新浪娱乐

  二战的时候,两位曾经是师生关系的物理学家玻尔和海森堡,为两个不同的阵营研制原子弹。1941年的哥本哈根,两人有过一次短暂的会面,结果不欢而散。玻尔是丹麦人,后来成功地帮助美国人制造了原子弹。作为德国人的海森堡,为纳粹政权服务,却没有获得同样的成功。那次制造历史的哥本哈根会面成了永久的谜。

  英国剧作家Frayn在98年写了《哥本哈根》,让三个死去的灵魂海森堡,玻尔以及玻尔的妻子玛格丽特成为主角,用全长两个小时的独幕剧,一遍遍地重温1941年具有历史意义的那十几分钟。戏的上演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囊括了几乎所有的大小奖项。

  国家话剧院带着《哥本哈根》来到了南大的小礼堂。在网上跟帖买票,着实费了点功夫,学生票50块钱一张,在校园里实在有点贵了。没有犹豫就买了票,带了很多的期望去看。这是一个很好的选题,有太多可以说的东西,科学的伦理,个人与祖国,男人之间的友谊。角度也很好,鬼魂之间的对话,处理起来可以很随心所欲,巧妙地顺理成章。还没有看戏之前,海森堡这个人物在我的脑子里已经很丰满了,一个为纳粹造原子弹的物理学家,我想像他的挣扎踌躇痛苦。这位一辈子都没有造出原子弹的科学家,战后去美国时,许多物理学家不屑于他握手,“那些造过原子弹的手不愿碰我的手”。

  整场戏不停地冒出精彩的火花,最后燃出的火焰却远小于想象中的熊熊大火。本可以抓住不放纠缠不休引人入胜的亮点,只是被稍稍地点到为止,给予了一个流星般一闪而过的机会。我带着满腔的热情去看,等待被感动地被激荡被点燃,落幕的时候不禁有点小小的失望。礼堂里凉得厉害,一场戏看下来寒气逼人,坐在前排的观众,一次又一次站起身,关那扇开了以后无法自动合上的红绒门。

  Frayn是个聪明的剧作者。原以为会劈面而来玄机重重的物理名词及原理,以最简单明了的方式得到阐述。台词有点跳跃有点纷繁,作为一个原始而保守的观众,我暂时被稍显混乱的逻辑所迷惑,有时要停下来想一想,才能发现它的合理和滴水不漏。海森堡到底为什么要去哥本哈根,为了炫耀,为了停止原子弹的研究,或者,连他自己也不知道,Frayn提供了很多个可能性。很多事情,即使是鬼魂也说不清楚。我挺喜欢这个意思。至于是否符合历史,那是历史学家们的事了。事到如今,谁会在乎是不是真的有哈姆雷特呢。

  纽约著名的另翼刊物《村声周报》上有一则关于《哥本哈根》的经典剧评,“仿佛一盘由破碎的博士论文所组成的色拉,难以下咽,却适合在盘子上把玩。”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