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桐剪秋风:评《失明的城市》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30日22:31  新浪娱乐

  去北大看了国家话剧院的话剧,失明的城市。是根据这部作品改编而成,总体而言,改编的比较成功。演出效果也不错,除了个别演员抢在个别地方抢了几句台词。

  不过,改编后的话剧,跟原作在某些思想上似乎有所偏离。至少给我的感觉是,原作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狠狠揭露人性的阴暗,但又含羞答答地在一片黑暗当中点燃一些温暖的小火花。我对这个作者没有任何了解,也没有拜读过他的其他作品,所以我只能揣测,他对于人类一切困境的绝望中,始终还是坚持人本主义的希望。就是在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小说避开了世界语境)都陷入失明的情况下,就是在人们因为瞎了眼而渐渐暴露出本性的肮脏、污秽和种种不堪的情况下,他把唯一的一些希望寄托在人类自己的觉醒上。

  小说中唯一没有失明的女主人公,不知是否这种觉醒的先驱。故事结束的时候她说:“我想我们没有失明,我想我们现在是盲人;能看得见的盲人;能看但又看不见的盲人。”好像是一句充满了辩证哲理的总结陈词,可是我反复揣测,没有理解作者所谓能看见的是什么,看不见的又究竟是什么。对人类整体的所谓“盲目”之觉醒,又是否能够解决“盲目”的问题呢?

  原作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作者的态度似乎是比较暧昧的肯定。但是在话剧当中,表达的是坚定的否定。整个话剧中,尽管人物设定基本尊重原著,许多台词也是一字不落地引用,但在这根精神线索上与原著却是背道而驰。也许这个词用的有点夸张。我要表达的是方向性的差别,是质的不同。

  话剧中,人性被鞭笞,不留一点余地和情面。有人说不到那种绝对情形下,人类的阴暗面不会那么深刻显现的,而因为绝对情形只是杜撰,所以没必要为之忧虑。我毫不赞同。像故事中描写的这种情境,当然是现实中绝少有可能性出现的,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不需面对。所谓情景化的伦理观,只是表明人在一般情况下可能掩盖、伪装,而且也有能力维持起码的道德准则。但是,穿透这层情景化的外衣,每个人的心里都装着一座失明的城市,有的人意识到了,有的人没有意识到,仅此而已。

  在这座心底之城,天天都发生着偷窃、伪善、淫乱、强奸、损人利己的案件,不少于社会新闻版面报道的数量。难道说因为暂时的情景化没有将这些表明出来,我们就无需面对这数不清的罪恶?

  我对这部话剧改编最满意的地方还不仅止于此。人对自己的绝望,仅仅是问题得到解决的一方面。还有另外一方面——人的尽头,就是上帝的开始。当盲人们终于不必再被关在精神病院里隔离的时候,他们知道整个城市都陷入了失明。无论人采取怎样的努力,失明没有被隔绝。无论人为了生存付出多少代价,还是不断有人死去。这就是人必须绝望的地方。不仅是因为自己的罪所散发出的恶臭而绝望,也是因为无力、无助、无可能改变现状而绝望。

  而后,在整出剧的结尾,天降大雪。有纯人声无伴奏无歌词的Amazing Grace响起。这是它第三次出现,也是最华丽的一次。所有的人都安安静静。旋律略转了几个调,变得哀婉,忧伤。所有的人,仍然安安静静。直到有人说:我看见了!

  那时我的心也融化了,好像被泡在黑色的液体里三个小时之后,又被冲洗干净。所有的人都看见了,不再是一片白色,不再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他们彼此拥抱。而雪一直下着。我喜欢这个设定,大雪。我喜欢这种假设:上帝将满是尘埃的世界打扫得干净。是他,也只有他。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