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宗小皮:《明》历史如何演得好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30日22:47  新浪娱乐

  当年明月的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有句宣传语,叫"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用在书上倒也不过分:冷冰冰的历史被作者写得妙趣横生,本来符号化的历史人物被作者写得有血有肉,可以说,历史的那些事儿到了当年明月笔下还真写得比较好看。但是,如果将之搬上舞台呢?

  10月10日至16日,由当年明月编剧、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执导的话剧《明》在国家大剧院开始了首轮演出。作为第三届"国际戏剧季--永远的莎士比亚"的开幕大戏,改编自莎翁名剧《李尔王》的《明》显然有向莎翁致敬之意。《李尔王》曾被誉为"打倒无数导演的作品",是莎翁剧作中被改编最少的剧目,许多导演宁肯"忠实于原著"地进行"搬演",也不愿对该剧大动干戈,进行"改编"。但《明》却在"莎士比亚的皮肉下,换成了中国精神的血液"。《明》剧保留了《李尔王》的结构和人物关系,用一出"戏中戏"的创意将李尔王的故事搬到了明朝:剧中的皇帝和李尔王一样面临着退位和传位的问题,于是让三个皇子演一出《李尔王》,看看人家外国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但在"分江山"这同一命题下,《明》与《李尔王》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莎剧里的李尔王是个失败的人物,他因一时的冲动造成了他个人的命运、家庭以及国家的悲剧,莎翁借此展现了"命运"的残酷和不可抗。但在《明》中,诸多设计却让历史的凝重变得轻松异常。《明》试图以一种调侃、幽默、滑稽甚至无厘头的方式解构这种历史的凝重。

  从剧情看,不同于《李尔王》中三女儿战事不利被杀,李尔王守着女儿尸体悲痛地死去的悲惨结局,《明》中的老皇帝为锻炼三皇子而设下的圈套,结果是让三皇子"一将功成万骨枯",从一个充满理想、率真稚嫩的人,变为一个果敢冷酷的君王。《李尔王》中命运悲剧的主题在《明》中变为"男人的成长史",甚至一段"王者版"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而纵观田沁鑫的重要作品,"男人的成长"似乎是她惯用的主题。

  从台词看,《明》很容易找到《明朝那些事儿》的影子。当年明月试图以自己独创的"明月式语言"将历史的凝重讲述得通俗、现代。为此,《明》剧中充斥着大量轻松、调侃甚至曲艺化、网络化的语言,这种语言风格造成了戏剧与观众对历史题材作品期待心理的差异,从而产生了新鲜感和陌生化。

  而从表演看,导演尝试了一种颇具新意的表现形式--"排练场戏剧"。这种旨在通过演员调整自身的表演状态,达到类似戏剧排练时的自由、灵活、松弛状态的独特表现形式,造成了演员在多重身份中的跳入跳出:演员时而投入角色,时而成为观众;时而看戏,时而点评。而舞台工作人员也不避讳观众,一切场景和道具的转换在舞台上赤裸裸地呈现……可以说,"间离"效果拉近了演员与观众、台上与台下的距离;"无障碍舞台"的打造也让话剧舞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很明显,《明》中有诸多的创意,除去上述从题材到表现形式的突破之外,还包括导演大胆地将当代艺术家夏小万的作品运用到话剧舞台,让舞台变身巨型装置艺术。正由于这些创意和举措,《明》看起来另类又富于新意,它拥有最自由轻松的演员,拥有让人惊艳的舞美。

  但是,也正是《明》中这些新要素的拼合,让这部历史戏变得更像一部先锋与实验戏剧,或者干脆说像是一个实验品。而在一个作品还处于实验和探索阶段时,则必然需要各种元素之间的磨合和融合,面临顾此失彼、着力不均的境况。

  具体来说,《明》剧的主题既然侧重于成长之痛,其实与《李尔王》也并无相辅相成的必然联系,所谓的"戏中戏"也用得十分牵强。充其量,《李尔王》只是给《明》制造了一个噱头,但却加重了观众对导演意图的猜忌。抛开《李尔王》又如何?不跟莎翁挂钩又如何?其次,间离的效果在戏中体现得也并不尽如人意。正如一篇评论中指出的"间离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让观众在入戏的情况下迅速回归冷静,能够审视作品感受内涵,着力点清晰明确。假如没有入戏的前提,那么间离的效果也会减弱及消失,只能是自说自话的生硬表白。"而反观《明》剧,正存在这种为概念而概念,为效果而效果的生硬和刻意。再次,在表演形式上,我们会发觉各种不同形式的杂糅。开场和结束时16个大明皇帝的集体朗诵,加上时而出现的类似相声、二人转等曲艺形式,《明》似乎在整体上缺乏一个和谐的融合。

  而《明》剧最致命的不足,在笔者看来,是当年明月本"应该可以写得好看"的剧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剧中的问题多半可以推到剧本层面。不同于历史小说的天马行空,舞台剧本的创作应该考虑舞台呈现的效果,应该有章法和规矩依循。而反观《明》的剧本台词,细枝末梢的东西过多,拖泥带水,结构模糊混乱,半文半白,并时常生硬地夹杂着相声语言、网络语言。而所谓的喜剧效果也犹如"咯吱观众",幽默诙谐的处理换来的是冷淡,看似深奥的台词换来的则是不解。

  《明》是一个大胆创作又充满新意的作品。虽然当下看探索的效果并不完美,但正如田沁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自己所言,《明》"这个戏以后就有可能是流派"的,而这也正是这部貌似实验性质的话剧的最大价值所在--它在改编名剧的过程中进行了尝试,或许也为戏剧指明了一条新路。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