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由徐晓钟执导的根据歌德名著改编的话剧《浮士德》在国家大剧院落下帷幕,四场演出成为戏剧圈人士的观摩盛会,也让众人见识了年过八旬的大师非凡的功力。
歌德创作的《浮士德》并非一部容易搬上舞台的作品,原著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整个作品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从艺术上看,内容庞杂,用典极多,象征纷繁,使作品艰深隐晦。徐晓钟导演选择了将原著的第一部分和结尾结合搬上舞台,放弃了更为抽象化和繁杂丰富的第二部分情节。和林兆华导演1994年执导的《浮士德》实验先锋的戏剧风格截然不同,徐晓钟导演更注重保留原作的原貌,为此他和该剧编剧、著名德国文学研究专家余匡复早有约定,话剧《浮士德》一定只删不改,而且尤其要保持住这部文学名著的美学追求和艺术魅力。
在徐晓钟版《浮士德》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一位年过八旬长者的角度去审视和思索《浮士德》所探求的人类终极问题,去体会那些闪烁光彩的诗句背后蕴藏着的深邃哲思。整个演出将近三个小时,但却毫不枯燥,恰到好处的节奏控制凸现了原著的巨大张力,诗化的气质则显示出导演平和、大气、沉稳的心态。正如徐晓钟导演所说:“通过演员像朗诵诗歌一样诵读作品本身,其实已经是一种二度创作,因为每一个人都会在其中加入他的理解和情感。我相信这种东西很多都来自于他们自身的生活,浮士德并不是一个虚拟的人物,他生活在每个人心中,因为每个人都被理想和欲望所包裹。”
徐晓钟戏剧作品中最具代表性且屡次运用的旋转舞台这一次又恰如其分地出现在了《浮士德》中,成为浮士德人生路上倒施逆行的重要隐喻。剧中的钢架桥也寓意深刻,它同巨大的旋转舞台一同构架起《浮士德》的精神脊梁,既能够通过不同的角度转换变成书斋、闺房、酒馆、监狱;又像是一座心灵的角斗台,象征人类不断纠结的双重灵魂始终存于其中。全剧音乐的呈现也完全追寻着《浮士德》的“魂魄”,从起始的《创世纪》旋律到少女格蕾青独白时的李斯特钢琴曲《爱之梦》,每一个乐段都成为剧情的完美注解和深刻影射。
在剧中扮演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特的分别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老戏骨”、著名表演艺术家许承先和周野芒,他们精湛的演技塑造了两个极为有光彩的人物。而令人惊喜的是曾在《潜伏》中扮演晚秋的青年演员朱杰在剧中扮演格蕾青,她将陷入爱情时少女的纯情和堕入深渊时的绝望与疯狂诠释得淋漓尽致。几位主演精彩的表演,让人领略到当今戏剧舞台上罕见的带有古典味道的台词魅力。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受时间和篇幅所限,原著第二部分内容没能展现在舞台上,缺少了第二部分情节直接从第一部分过渡到结尾也显得有些唐突。另外,年过六旬的许承先虽然演技炉火纯青,但在扮演重返青春的年轻浮士德时,外貌和形体毕竟难有足够的说服力。
有人说,话剧《浮士德》是徐晓钟的人生总结之作,对此,徐晓钟说:“我好像还没有准备好去总结什么。”舞台上的浮士德最终迎着朝霞走向了新的生活,但人们依然期待着原著的第二部分能够在舞台上呈现,当记者问徐晓钟会不会继续排出下部,他笑了笑,欲言又止。本报记者王润J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