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代啸》 歌声代替咆哮直指人心
《歌代啸》一部四百年前的著作
《歌代啸》一部让人捧腹的闹剧
《歌代啸》一部反映社会的缩影
《歌代啸》一场声嘶力竭的控诉
《歌代啸》一部闹剧背后的深省
《歌代啸》一次伦理道德的颠覆
《歌代啸》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部奇诡之作,它的思想价值、审美价值都远非一般的滑稽谐谑之作可比拟。《歌代啸》受到民间俗语的启发,敷衍而成四个小戏的,这四句俗语为,“没处泄愤的,是冬瓜走去,拿瓠子出气;有心嫁祸的,是丈母牙疼,灸女婿脚跟;眼迷曲直的,是张秃帽子,叫李秃去戴;胸横人我的,是州官放火,禁百姓点灯。”徐渭通过这部荒诞剧,来控诉这个虚伪的社会,表现心中的悲愤,在开场的[临江仙]中,作者写道:“世界原称缺陷,人情自古刁钻。” 这与荒诞派剧作家对世界的看法如出一辙。朱明皇朝高度集权的统治,使这个社会动荡不安,黑暗的政治和丑恶的现实将人们的希望无情地打碎,世界变得残酷与荒诞,残留在人们心中的只有无奈与绝望。徐渭才华横溢,蔑视世俗,但生不逢时,一生受尽屈辱与不平,个人经历也充满了悲剧色彩,在记述自己生平经历的《畸谱》中,他以“畸”人自况,以“畸”字总结自己的一生,他看尽了人间的丑恶,却又无力改变它的“缺陷”与“刁钻”,这个荒谬的世界将他折磨得近乎疯狂,终于他以掀天揭地之势向这个世界发出了心中的呐喊。剧作家把对世态炎凉的感悟及对非理性世界绝望的表白,以一种“荒诞”的戏剧形式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性和人心险恶的残酷事实的同时,重新审视了虚伪的传统道德理念给人类造成的灾难,并在迷途中寻找已经丧失了的信念。 喜剧的形式表达悲剧的主题,有人把《歌代啸》看作“是一个具有严肃内容的闹剧”,也有人认为,“就情节说,这是一篇笑剧”,嬉笑怒骂、讥讽嘲弄、滑稽戏谑、诙谐调侃在剧中随处可见,“自始至终保持着闹剧、趣剧的气氛。”让人们在笑声中透过现象看清其本质,从而引发出对正常人性的呼唤。所谓狂歌当哭,作者以喜中藏悲、以乐写哀的创作手法,揭露了压抑人性的旧制度,以冷峻超脱而又狂放不驯的喜剧形式,引导读者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想境界,故日本学者青木正儿指出:《歌代啸》在“明清滑稽剧中最为杰出,不容他人追随者。” 在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上,无论是剧情构筑、主题传达,还是艺术表现形式等各方面与后来西方现代戏剧最接近的,可以说元、明、清三代仅《歌代啸》一部,而《歌代啸》则要比西方后来的现代派戏剧早了四百余年。《歌代啸》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极高价值,它应该在中国古代戏剧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歌代啸》故事简介《明代杂剧全目》始载,置于徐渭名下,全剧为四折一契子。剧写:桃花寺里住着两和尚,师兄张和尚是个满口撒谎的家伙,利心颇重;师弟李和尚好色,总在外沾花惹草。这一日张和尚用自己攒下的钱赎回了师傅早年典当出去的菜园子,种菜谋利,并想诱出李和尚的钱来使在自己的菜园子上,谁知被李和尚识破,在酒中撒了蒙汗药,将张和尚灌醉,乘机摘走圆中瓜菜,并趁机偷取了张和尚的僧帽;吴氏是个水性扬花的轻薄女子,丈夫王辑迪长得猥琐丑陋,颇不中其意,早与李和尚私通,今见李又来,喜出望外,将李和尚戴的僧帽夺下,藏在衣袖中,两人正在调笑,被进来的吴氏之母撞破,三人闹闹打打终于征得吴母的同意,这时王辑迪突然回来,情急之下吴母装出牙疼,李和尚出主意说丈母牙疼需灸女婿的脚后跟,李和尚说完就走了,吴氏母女便欲强行灸王辑迪的脚,王辑迪抢了吴氏的衣服夺路而逃,他在吴氏的衣服中发现了僧帽,知是妻子偷情便到州里告官。李和尚和吴氏串通,让吴氏一口咬定是张和尚强奸未遂故夺下其帽,公堂上张和尚有口难辩被打入狱中,李和尚得以解脱,正在此时,衙狱忽报后院失火,原来州官颇为惧内,前日因与丫头偷情被奶奶抓住大闹一场,州官为防其再来纠缠便在后门新立栅栏,奶奶知道后大发雷霆,在后宅草屋上放了一把火,众百姓纷纷提灯赶来救火,忙了一夜终于将火扑灭,州官非但不行奖赏反而诬陷众百姓明火执杖,聚众闹事,众人只得悻悻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