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被称为“现代戏剧之父”的挪威剧作家亨里克·易卜生(Henrik Ibsen, 1828-1906) 一生共创作了25部各种体裁的戏剧作品,如《人民公敌》、《群鬼》、《玩偶之家》、《野鸭》、《建筑师》等,诗剧《培尔·金特》是他的所有剧作中最具有文化内涵和哲学底蕴以及阐释空间的一部。它通过纨绔子弟培尔·金特放浪、历险、辗转的生命历程,探索了人生是为了什么,人应该怎样生活的重大哲学命题。作者通过培尔的历险和流浪生活,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复杂和多重性格的人物,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光怪陆离的生活风貌。该剧上演之后立即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各学派批评家和研究者的讨论。该剧反映的虽然是严肃的人生主题,但具有鲜明的讽刺喜剧特点及舞台闹剧因素,是国际戏剧舞台常演不衰的经典之作。应该承认,《培尔•金特》是易卜生一生中所写下的最优秀的几部剧作之一,同时也是引发的讨论甚至争议最大的一部剧作。按照作者本来的说法,这部剧主要并不是供舞台演出的,而更是供人们阅读的。因此毫不奇怪,这部剧作引起的批评性讨论决不少于舞台演出本的改编和再创造。可以说,在这部剧作中,易卜生调动了一切可以运用的艺术手段,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人物培尔•金特的形象。
按照易卜生本人的说法,《培尔•金特》并不主要是为舞台演出而写作的,而更是为文学阅读而写作的,因此它的文学想象性大大多于舞台表演性。不过,易卜生在几年后却改变了这一想法。1874年1月23日,他从德累斯顿写信给爱德华•格里格,说他打算将《培尔•金特》改编成为舞台剧,并询问格里格是否愿意“创作必要的音乐”。同年2月6日,他写信给克里斯蒂安尼遏剧院的瑞典籍导演路德维格•约瑟夫松,后者在1873年成功地上演了《觊觎王位的人》和《爱情喜剧》。易卜生说他改编和缩短了《培尔•金特》,希望能够把它排演成一部“音乐话剧”,约瑟夫松对这个想法表示了热心。但是,这个计划在两年后才得以实现。首演于1876年2月24日在克里斯蒂安尼遏剧院举行。无论从艺术评价的角度还是根据观众的反应,演出都获得了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