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10日,北京文艺界、戏剧界隆重集会,举行学术座谈,纪念欧阳予倩诞辰120周年。与此同时,广西桂剧团专程来京演出新编桂剧《欧阳予倩》。该剧描述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末期,欧阳予倩等人在桂林组织盛大的“西南剧展”的历史业绩,向这位中国话剧的开山鼻祖、京剧“北梅南欧”双峰之一的戏剧大师,表达衷心的敬仰与追慕之意。
欧阳予倩是真正闻于世、垂于史的戏剧大师,而非眼下文化市场成筐批发的“大师”。他一生编、导话剧、京剧、桂剧、歌剧、舞剧、默剧141出,电影16部,著述论文、评论、随笔258篇,演剧无数。创办过南通伶工学校、广东戏剧研究所、中央戏剧学院,桃李满天下。还担任过中央实验话剧院首任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等要职。然而尊先生为大师,先生天堂有知,恐也未必乐意。
欧阳予倩在《自我演戏以来》的自述中说:“我不过是个伶人,一个很平淡的伶人,就是现在我虽不登台演剧,也不过是一个伶人罢了,我对于演剧自问颇忠实,作一个伶人大约可以无愧。”晚年他仍然认为“我是一个极其平凡的戏剧工作者”。这里没有丝毫的做作与自谦之嫌,这是先生的志向与人格所在。
欧阳予倩出身于官宦家庭,他的祖父欧阳中鹄先生曾任桂林知府。欧阳予倩1904年赴日留学,1907年参加春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等剧。春柳社、新剧同志会的同仁,后来当官的当官,归隐的归隐,不少人为生活所迫先后转行,唯有欧阳予倩一生与伶人为伍,以舞台为业。他曾说“我很想作个诗人,可是无论如何敌不过爱好戏剧之心”(《自我演戏以来》);“我搞戏,家里人一致反对自不消说,亲戚朋友有的鄙视,有的发出慨叹,甚至于说欧阳家从此完了。我妻韵秋受了各方面的压力,写信劝我回家,我回信说挨一百个炸弹也不灰心”(《我怎样学会了演京戏》)。戏剧成了他终生的志业,成了他的生活方式,成了他生命的全部内容。
欧阳予倩既非戏剧院校出身,也从未拜师坐科。他的一切均来自生活与艺术实践。他深知戏剧之学非书斋之学、研究室之学,而是伶人之学、剧场之学。他周咨博访,随地为师,终生不弃不执不辍,学养之淹贯,造诣之深湛,成就之卓著,洵非急功近利者所易及。
1918年,欧阳予倩在上海日本人办的华文报纸《讼报》上发表了题为《予之戏剧改良观》一文。他写道:“我敢言中国无戏剧”,“何以言之?旧戏者,一种之技艺。昆戏者,曲也。新戏萌芽初茁,即遭蹂躏,目下如腐草败叶,不堪过问。”这话虽不无偏颇,却非如田汉所说的“虚无主义”(田汉:《他为中国戏剧运动奋斗了一生》)。欧阳予倩与田汉不同,他从不属于田汉所说的“使酒纵马、豪气凌云、疾恶如仇、高喊‘炸弹炸弹’”一类的文艺青年,既无少年名士气息,也少以为写几出戏、登几次台便可治国平天下的轻狂。他从不曾登台疾呼什么,也不曾划地为牢,以为非某某主义或学院派之外,均不足道。他希望人们把眼界放宽一些,把圈子放得更大。他鄙弃骇笑新论、抱残守缺者。在《予之戏剧改良观》中说,“久居暗室,视日必暗”,“处暗过久,几失其明”。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面对自吹自奖、闭目塞听的今日剧界,不知该对先生说些什么好。
欧阳予倩在一生的不同阶段,对戏剧的认识略有变化,始终没有改变的是,对理想的持守与对艺术的痴迷。他心目中的“真戏剧”、“新戏剧”,是“一种理想”,或者“梦”,必须有优美思想,有艺术性。即便“要借戏剧做宣传工作”,也“必定先有戏剧”(《戏剧与宣传》)。好的民众剧,“当然是要用艺术的手腕”(《演〈怒吼吧,中国〉,谈到民众剧》)。以为追求“艺术”,便是“唯美”或“虚无”,倘若不是政治意识作祟,便是莫大的误解。
欧阳予倩幼年读旧诗、作骈文,稍涉经义策论,对旧学略有所闻。青年时代在日本留学多年,后来多次出访德、法、苏俄等国,视野开阔,学兼中西,大半生游走于话剧、戏曲之间,沟通两者,去芜存菁,并著有《唐代舞蹈总论》等舞论,为话剧、戏曲、中国古典舞的综合研究,留下诸多见解与丰赡的资料。
话剧在中国的引进、传播,适逢“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们高呼“打倒孔家店”、“以鲜血洗净旧污”之时,民族戏曲被斥为“离奇”、“幼稚”、“恶劣不通”,属于应被“一扫而空”的“遗形物”、“退化物”。幸亏有欧阳予倩、张彭春、余上沅、赵太侔,及后来的焦菊隐、黄佐临等一批学贯中西的戏剧大家的远见卓识,才使中国话剧的发展与变革,从未割断民族戏剧文化的脐带。欧阳予倩虽没提出过诸如“国剧”、“写意戏剧观”一类的明确概念,然而其几十年的奋斗,正是为了中国戏剧能够自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为催生中国的“真戏剧”的一生。
林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