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朔石:“窝头”二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0日22:04  新浪娱乐
朔石:“窝头”二题

朔石:本文作者原名石林林,现就职于中国文联

  未能充分释放的“压缩文件”

  《窝头会馆》尖端而精良的“硬件”配置不必多言——时下北京人民剧院正当华年的各路艺术中坚,经验丰厚壮心不已的林兆华导演,而特别约请的编剧刘恒,亦拥有着令人折服的创作实绩,其小说、剧作时在漫布四野的骄狂、聒噪中发出低徊、浑朴的金石之声,尤为难得的是,刘恒所独有的悲天悯人的谦卑气质、对底层平民弱小族群的贴心体悟、对京味语言丰饶意趣的熟稔,还有他沉郁、冷静的现代人文视角,都不仅与创造了人艺剧作辉煌的老舍先生血脉相通,更预示了对人艺经典传统承继、延伸、拓展的可观潜力。

  从目前舞台演出的直观效果来说,《窝头会馆》可以说是近年来话剧领域中难得一见的功力扎实、精雕细琢之作,但又是一部盛满了各种精彩元素却仍让人意犹未尽、心存不甘的作品。

  北京人艺的各种宝贝悉数端出——那些高度风格化的遗存,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依然璀璨晶莹夺目,让观众们如数家珍,舞台设计以模拟作旧、写真造像重现着人艺大俗大雅的审美风范;声誉正隆的“明星”艺术家们以“五星联珠”的强力组合试图再造一台新的“京味”传奇;剧作在结构营造、情节铺设、心理挖掘上竭尽心力向伟大传统致敬;导演罕见地中规中矩,严谨缜密,仔细踩在人艺风格的传统步点上……珠玉满台,均清晰地映入了观众的视域——可令人费解的是,那更像是某种奇珍异宝的展示,只显出了拥有者令人叹羡的富贵家当,却并未让整部作品变得分外活色生香、姿态妖娆起来,似乎有什么坚硬的外壳包裹着它,防止着它的光华外泄,似乎有什么无形的墙垣,屏蔽着它固有能量的释放。

  某种优柔,某种紧绷,某种僵固,使得《窝头会馆》有些像是一份电脑中的“压缩文件”,所有的鲜活内容都被弹压到了文件夹中,使用者看得到名目,却触不到实体,掂得出份量,却看不见血肉。观众们面对的这个硕大的“压缩”文件,名为“人艺·京味·经典·新创”,这个诱人的文件名足以令人思绪飞扬,既让他们追忆起人艺历史上的那些非凡巨匠与佳作,又唤起对一代新人延续薪火、赶超经典的殷殷期望,但仅仅如此,并不能让观众真切而充分地领略到与之相应的剧场能量,体验到所期待的心神激荡的戏剧效果——这总归不能不令他们感到遗憾。

  或许,首演之初,诸多舞台因素仍待调试与磨合,这是造成“压缩”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相信,随着演出的深入,时间的打磨,整部戏会渐趋自然、疏松与流畅,但除此之外,造成“压缩”感的其它重要原因却非一朝一夕可以移除。显而易见,多种有形无形的压力重负置于《窝头会馆》的头顶——面对北京人艺辉煌传统油然而生的诚惶诚恐,人艺经典令人望而生畏的艺术标高,一个优秀作家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严苛自我期许,为共和国诞生一个甲子献礼的神圣职责……这种力求精粹的创作心态使其作品注定绝无投机苟且油滑之弊,但也些许抑制了创作个性的飞扬。不难看到,试探新的人文表现视角的编剧刘恒,在左掂右量中显得有些欲言又止;舞台设计的空间想象也远未进入大自在的境地;而演员们闪转腾挪的身手在一个被抑制的空间中似也难以大加施展。

  在人物的整体设置上,可领会出创作者对前辈大师的心追手摹,力图让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超越具体的人和事,产生形而上的意蕴;但从舞台呈现效果来看,剧中的“中间人物”们显得较为血肉丰满,且独树一格,只是王、周两家的丈夫王立本与周玉浦以及王家的养老女婿关福斗间人物的性格色差不大,有些减弱了戏剧张力,作为“正反”两极对应的肖启山父子与一对革命青年男女苑江淼、周子萍,反而成为全剧最为空洞的两组人物,他们身上天然绑缚的意识形态符号,似乎对其人性人格进行了自觉的“压缩处理,而“压缩”后的人物即刻成为了失却水分血色的僵硬文本。剧中两个有趣的如母鸡斗架的女性身后各有一尊宗教偶像——基督与弥勒,其实游荡在剧中的真正偶像是苑江淼,他被高高供起,远远膜拜,直至最后一幕其身份谜底揭开之时,也并不能就此“复活”。

  “压缩”不解,戏味便不得充分释放,观众的兴味也难以被真正唤起。

  解开“压缩”的路径,不是克隆经典,不是自我幽禁,只能是站在更现代、更高远的人文视角上,对人艺戏剧的原有精神格局和审美空间不断进行新的感悟、新的拓展。

  京味语言的新试炼

  观赏《窝头会馆》,会遇到一个很具体的障碍,即很多台词难以听的十分真

  切清晰,对此观众多有反映。舞台的声音传送设备与技术手段,演员们的台词功力本身应该不是问题,它似与台词的语言风格特点、数量节奏密度有着关联。

  对于任何一部“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演出剧目来说,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

  喻。以话立身,以话取胜,是北京人艺的一项傲世传统,这一传统在老舍先生的《茶馆》中登峰造极。

  老舍先生对幽默而地道的京味语言的绝妙运用,对人艺演剧风格的形成有着奠基之功。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凝练、精当、生动,戏剧台词尤为含蓄内敛,悠长蕴藉,三言两句便可让一个鲜活的人物跃然而出,郭沫若赞之为“片言震聩聋”。

  但在当代飞速奔驰的文化变异中,旧京文明的悠然舒缓情调渐成绝唱,京味语言自然无法单一固守传统,也不能以延续老舍先生的风格为唯一圭臬。如果京味语言风格的嬗变与发展已势所必然,那么对京味语言进行新的试炼与摸索便义不容辞。

  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对中国日后成长起来的京味作家及京味影视剧产生了极为深广的启发、引导、辐射作用。多年风行不衰的京味影视剧,已堪为当代文艺中卓有成就的一个流派,其中不少广受欢迎的作品可以说正是老舍先生的京味语言繁衍出来的子子孙孙,都直接间接地受益于老舍先生戏剧语言的滋养。有个特异现象更令人称奇:京味对白永远是这类影视剧的制胜法宝,一旦藉此立身,全剧迅即通体鲜活生动起来,仿佛一下由此注入了迷醉观众的醇厚文化底蕴。

  ——刘恒正是这京味影视剧创作行列中重要的一员,而且是一位屡战屡胜的“常胜将军”。他的这番“窝头”实践,很像是一次重溯源头的认祖归宗之行。

  由于题材与样式的类同,《窝头会馆》的对白整体上沿用了地道的人艺京味语言传统,但在具体风格上又有一些变异求新,一定程度上也染有刘恒的个性色彩——很难看出这是出自剧作家独辟蹊径的刻意试炼,还是多源于作者一以贯之的语言习性。

  “窝头”中人物的语言有两大特点:一是贫,二是密。剧中几个活跃人物基本都是话痨,一概不分时候不分心情不分对象地嘴不拾闲,穷逗闷子,这自然让人想起刘恒笔下最著名的人物贫嘴张大民之绝顶之贫。以辛酸的自我解嘲、以逞口舌之快的穷开心方式顽强地挣扎存活,成为刘恒表现黎明前最黑暗时分京城底层小人物特定生命状态的一种艺术方式,在这“贫”里,有令人心碎的时代的凄怆与悲哀;在这“贫”里,有柔韧不屈的求生意志;在这“贫”里,也有令人感佩的圆融通达的人生智慧。“贫”正是刘恒京味语言的个性特点,由此“窝头”也就自觉或不自觉间具有了进行新的语言试炼的成分。

  目前来看,会馆中的各色人物“贫”的共性似大于“贫”的个性,这些许抹平了角色的语言反差和人物性格反差,致使人物普遍显得躁动不宁,心性浮越,也约略减损化解了忧忿怆然的悲剧浓度,有些不合时宜的过贫过密的语言交汇,也使得这些困居会馆中的愁苦之众,偶或竟让人感到颇似一些文化闲人,沉湎于为说而说、说得漂亮的意趣之中。等量的贫而密的京味台词,放在影视中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效果,但转换到舞台表演时空中,有时则会显得冗赘繁琐,意向不明。

  老舍先生曾说:好的戏剧语言,“必须馅多皮薄,一咬即破,而味道无穷。”

  贫而密的台词风格未必全然不宜话剧舞台,但怎样找到自己最佳的语言节奏,怎样向现代戏剧观众作出最有意味的传达?——这必定要在实验中经历一个不断试错、不断否定、不断改善的过程——应该相信,它同所有孜孜求索的足迹一样,都会被历史深深铭记。

  任何经典都是双刃剑,任何福地也都是拘禁之地;北京人艺的历史上盛产经典,北京人艺的树大好乘凉。——对真正承前启后的守护者兼创新者来说,这里风高浪急,奇峰险峻,但同时也百草丰茂,风光霁月。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