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资料:媒体点评观众热议《窝头会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0日22:21  新浪娱乐

  人艺这些四五十岁的演员渴望着能在自己的艺术生涯巅峰时,独立于人艺前辈树立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经典,创造他们这一代的《茶馆》、《雷雨》。这次,他们终于碰到了难得的好剧本,因此从排练开始,就将这部戏当作一场必须胜利的战争……人艺的老艺术家们称赞说,这代演员已经有了他们自己的风范。

  ——北京日报 2009.9

  《窝头会馆》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北京人艺的一个里程碑,它意味着北京人艺守住了“旧”,却没有让传统成为负担和拖累,而是让过去的人艺传统、经验和技能成为巨人的肩膀,新的创作者立足之上,展望这个时代的艺术天空。

  ——北京晚报 2009.10

  作为北京人艺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打造的献礼大戏,如果说是无可比拟的实力派明星阵容使得该剧在尚未开演票房就已经逼近500万,那么相信首演过后,男一号何冰在观众起立鼓掌的认可后一再强调“自己是一个得了便宜的人”,则从另一侧面佐证了是剧本、导演以及众多优秀演员合力成就了这部作品。

  《窝头会馆》之于人艺可谓重拾理想主义话剧年代喜剧风貌的一部标志性作品,用该剧五大主演之一濮存昕的话说,“《窝头会馆》希望能为当下人艺中青年演员树立一个表演的风范和标尺。”

  ——北京青年报 2009.9

  这部汇聚众多名角,惹人发笑又令人心酸的悲喜大剧,终于让北京人艺的这批中生代力量,有了集中展示这一代艺术功底、尽情展现这一代人艺术才华的机会和作品。

  ——北京晚报 2009.9

  刚刚首演的《窝头会馆》并不完美,……还需要在今后的演出中进行磨合和调整。但从剧本和舞台呈现来看,这部戏已具备成为经典的潜质,《茶馆》、《雷雨》不也是一场一场磨出来的吗?

  ——北京日报 2009.9

  在我印象中,人艺的新戏很少有像《窝头会馆》这样,从开演至今场场爆棚,关键是连演员自己也大呼过瘾,细想之下,可以理解。《茶馆》、《哗变》都很经典,但有于是之等大家在前,任何后一辈演员再面对它们,都难免沾上“影响的焦虑”。惟有这次,人物塑造与舞台呈现,都是从他们开始。还有什么诱惑,比这茫茫的未知,更能激发人的潜能的呢?

  ——北京青年报 2009.10

  首轮演出一个月之内票房(包括预售)超过800万元,这在人艺演出历史上没有过。

  举全团之力倾心而为的作品中,不难看出新领导张和平和人艺人“复兴”人艺的决心和野心。

  ——中国新闻周刊 2009.10

  人艺不缺名角,也不缺传统经典剧目,即使每年把那些经典剧目轮着排一排,也够他们吃很多年的。但人艺显然不这么想,这么多年它始终在打造新戏,那种叫得响、立得住,而且还和人们惯常理解的人艺风格八九不离十的新戏,坦率讲,成功的并不多。不过,看了林兆华导的《窝头会馆》,倒是觉得,它可以算人艺优秀剧目链条中的一个,可以让一代代人艺演员一演再演。

  ——北京青年报2009.10

  在人艺院长张和平看来,《窝头会馆》不仅仅是一出戏,它还有很多的潜台词,比如导演人才的培养,甚至人艺酝酿多年但却一直悬而未决的机制改革等等,一出《窝头会馆》承载了人艺人以及观众太多的希冀。

  ——北京青年报 2009.8

  人艺机制改革就从演出费入手,迈出了第一个“小步”。在《窝头会馆》中演出费将提高50%,最高达到1500元。这个数目虽然还是没法和影视剧相比,但至少让演员们看到了剧院对艺术家的尊敬。张和平说,人艺机制改革的原则是“小步快走”,今后还将在其他方面陆续推进改革。

  ——北京日报 2009.8

  作为编剧的刘恒显然有着绝非一般性“仿古”家俱式的写作理念,无论是旧时代的口音还是台词,这些都是外在的形式,而讽喻与调侃、性与笑,都是北京人艺多年“仿古类”创作中鲜见的题材,但在这些题材与素材的运用之外,刘恒将他的落笔重心放在“困境”这一主题之上。国家没落的时代,一切都在贬值,人穷我穷大家都穷,不仅是物质上,也是精神上的。但作为建国60年的献礼作品,《窝头会馆》又并非全然地只在张扬旧世界的落没与腐朽,有许多台词,如“官国”这样的讽喻,仿佛是某种跨越时空的提醒,让我们警醒在新世界,也会有沉渣泛起,旧疾重现。

  ——北京晚报 2009.9

  刘恒的语言很有张力,大杂院,小市民,司空见惯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也是他一直擅长的,于是地道的、老北京的、还是宣南的、底层妇女吵架的鸡零狗碎的语言在本话剧中俯拾皆是,生动、质朴、原生态,充满了智慧与自我调侃,足够贫,这也是《窝头会馆》赢得满堂彩的保证。

  ——人民日报 2009.10

  同《茶馆》一样,它也是在同一场域展开所有的戏,但又比《茶馆》多一些逗趣。苦涩的戏还这么逗趣,又不构成对苦涩的颠覆,这是一个很难的事。这首先得归功于刘恒的台词,如此细密扎实而又包袱频出,再让演员的满口京片子一衬,可说是满台生辉。观众在笑,但并不是一笑而过,随即就会体会出艰难时世中的万千滋味,对,就是一个杂合面窝头,咬进去,味蕾喉咙都不可能滑润细腻,但就是有嚼头。

  ——北京青年报 2009.10

  导演林兆华在这部戏中几乎退居到隐形的底线,变化极少的三幕场景,完全生活化和平淡的舞台调度,轻如风扬的口琴音乐,毫不眩目的灯光,都让《窝头会馆》成为一部完全让位于编剧和演员的舞台作品。但这种作品或许比许许多多导演炫技的作品都更真诚和动人,一切调度与外在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戏本身,而不是为了张扬导演的技巧或风格。

  ——北京晚报 2009.9

  演员们的表演都可圈可点,宋丹丹、何冰戏份最重,自然出挑,而何冰的个人突破尤其大。但我最喜欢与欣赏的却是濮存昕此次的表现,优秀到自始至终如果不看说明书,你会不知道古月宗这个角色是他所演,无论是口音、台词还是扮相、身姿,都是角色本人而不是濮存昕。这种突破,也是另一种“新”。

  ——北京晚报 2009.9

  在最肮脏最龌龊的角落、人们最痛苦的时候,身上迸发出的人性光辉就显得格外美好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而这正是蕴含在中华民族身上最本质、最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能够让我们冲破黑暗,最终迎来黎明的曙光。

  ——北京某大学教师 孙先生

  看了两遍都感动落泪,尤其是最后何冰那段和他儿子说的话,让人心酸落泪。何冰作为男一号,以前都觉得他演那种年轻小混混得心应手,这次他的表演很感人。还有让人意外的濮存昕,根本认不出来,和以往太不一样了!宋丹丹还是那么会演戏,只要她一张嘴,就太有戏了,观众想不看都不行,她太知道观众心里了,在舞台上太抢眼了!

  ——观众邹小姐

  期盼已久的《窝头会馆》总算买到票去看过了,直到现在心情还很兴奋,一直以来看话剧也不算少了,但真的能称为艺术的不多,但《窝头会馆》应该算一个,至少在我心目中应该算一个。人艺不愧是中国顶级的话剧团体,从舞台的布景,剧本的安排,演员的表演,都完美无瑕。

  至于演员的表演更是没得说,根本就没有什么表演的痕迹,简直就是在生活。所以我在这里强烈向广大网友推荐这部戏,该戏可谓是09年不得不看的一部好话剧了。

  ——璐璐

  这剧太过瘾了!从剧本到导演再到舞美,加上这些个角儿!

  刘恒的编剧,这石匠活干得很不错?——群像雕得非常精细!

  濮存昕,表演尽显张力!不多的戏份,却穿针引线。

  何冰,整个剧中都是鲜活的慈父形象,中枪后的大段台词,那样辛酸凄凉,把对儿子的大爱演绎得我掉豆豆……

  杨立新,反角不好演,大段拗口的台词,我听都听不过来……演的也不是个绝对的坏人,昨儿还觉得人家演得不够好,可是今儿我觉得人物演绎得还是非常饱满的……

  徐帆,落魄格格好像就是这么个样……尖酸刻薄,且自恃清高。从尖高的调子到那扭着的背影,就是个落魄格格。

  宋丹丹,洗肥肠那是相当娴熟,在那站着和小淼子说话都让你觉得她心好,打起架来也不含糊,贫嘴但还是那么善良——不矫揉造作!

  音乐,从看话剧到现在,遇到最般配的。那开幕的口琴声,让人屏声静气;接近剧终的口琴声,内里汹涌澎湃……

  ——某网友

  (以上摘自媒体报道及网友评论)

  责任编辑   刘迪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