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之子、“马派相声”嫡派传人、人称“少马爷”的马志明,对于北京的观众来说称得上是久违了。而这一次,他在北京的舞台上,不仅要说相声,还要演京剧。下月27日,由马志明、单田芳、王佩瑜、邓沐伟等京、津、沪三地名家、跨界联袂主演的“墨壳原态舞台剧”《乌盆记》将在北展剧场上演。该剧将把相声、评书、京剧等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台骨子老戏中,让新老观众都会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乌盆记》是一出传统京剧老戏,去年,为了纪念“相声泰斗”马三立诞辰95周年、“梨园冬皇”孟小冬诞辰100周年,在痴迷于传统艺术的“80后”年轻导演马骞的“撺掇”下,“少马爷”马志明和“小冬皇”王佩瑜,再加上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和邓沐伟等京剧名角,共同在天津上演了这样一出别具新意的《乌盆记》。不少北京的观众闻讯也都赶赴天津前去观看。但由于正式演出的那天正赶上天津五十年难遇的一场大雪,不少观众未能如愿到场,像收藏名人马未都就被堵在了高速路上。因此,主办方再次将该剧搬上舞台,先于明年1月9日在天津大礼堂上演,再于1月27日到北京北展剧场演出。
作为当今人气最旺的女老生,刚刚在梅兰芳大剧院连演了三天京剧传统大戏的王佩瑜可谓风头正劲。她表示,“能和这么多表演艺术家同台合作已经非常荣幸,更荣幸的是,这么多好的艺术表演形式都围绕着京剧《乌盆记》展开,也希望因此能够吸引更多的现代观众。”
“少马爷”马志明也说:“希望因为我的掺和,能让喜欢相声的观众也来听听京剧。”马志明还特别表达了自己从小对京剧艺术的强烈热爱,他当年曾经在戏校做过科,最初学的是河北梆子,因为嗓子不行,就从小花脸改成了武花脸,后来才从戏曲学校转到了天津曲艺团。
马志明坦言:“说句私心话,这次演出实际上是给我自己还愿,满足我自己这点儿愿望。我从小就认为京剧比相声高得多,当年很多京剧演员都跟我爸爸不错,我爸对他们也都非常尊敬,把他们当成我们家的座上客。我自己也一直希望能唱一个当间儿的。这次能跟‘小冬皇’一起唱,真是莫大的荣幸。我们给人民做多大贡献,只能满足一点自己的愿望,不管唱好唱坏,反正我上台了,不过这瘾还没过够!相信大家也会原谅我这位65岁的老人的。”
此次演出首先以马志明和老搭档黄族民的一段地道的“马派相声”开场,烘托气氛。之后,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的评书表演,将作为相声与京剧环节的连接,介绍演出的内容,并按照评书老本演绎传统评书《七侠五义》之《乌盆记》选段。接下来,就是名家粉墨登场的大轴戏《乌盆记》,剧中马志明饰演张别古,女老生王佩瑜饰刘世昌,花脸名家邓沐玮饰包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台演出的独到之处除了将三种传统艺术完美结合,还将再现传统戏曲演出中的贺岁喜庆仪式:不仅恢复已经绝迹戏曲舞台六十余年的传统开场“跳加官”,让“福禄寿囍财”五星出场为观众献上祝福;谢幕环节也将恢复传统戏曲演出的“金榜谢场”旧例,凤冠霞帔的美娇娘和金榜题名的状元郎都将出场喜庆贺岁谢场。用导演马骞的话来说,这种被称为“墨壳原态”的演出形态,力求展现传统艺术原汁原味的特色味道:“我们既不是‘整旧如新’,把传统的弄成新派的;也不是‘整旧如旧’,把传统以老旧的样子呈现;而是‘整旧如初’,就是恢复传统艺术当时呈现的样式,就好像当初上演的情况一样。”
本报记者王润 J069
“墨壳原态”:指的是原汁原味的舞台呈现。“墨壳”是旧时工匠所用的工具,也就是墨线盒,亦是文房“墨盒”的音变词,后来演变成传统口头文学作品的“老本”代名词,即因循旧制、移步不换形的原貌呈现。
《乌盆记》:传统京剧老生戏,讲的是南阳缎商刘世昌结账回家,行至定远县遇雨,借宿窑户赵大家。赵见财起意,将其用酒毒死,后将尸烧制乌盆,被鞋工张别古要账索去。刘世昌的鬼魂哭诉,张别古代其鸣冤,包拯主持公道,杖毙赵大,让真相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