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想象被称为“最会贩卖欢笑的人”以及“综艺电视教父”的王伟忠会像他旗下的主持人胡瓜、吴宗宪那样搞笑,但这位与赖声川携手话剧《宝岛一村》的电视界老大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其实更像一个教养良好、不苟言笑的长者和智者,不过一谈到眷村,这位祖籍北京的电视人终于回到了感性和温情。他说,每一个人身上都带着祖先的DNA,《宝岛一村》讲述的故事,就是他和几代眷村人悲喜交加的人生旅程。
该剧将于本周五晚在深圳大剧院上演。
倒追赖声川一年半
之前,王伟忠已经在台湾制作过相关的电视剧《光阴的故事》,出版了《伟忠姐姐的眷村菜》一书,甚至拍摄了《伟忠妈妈的眷村》纪录片,而《宝岛一村》是第一次以舞台剧的形式解构眷村,形式有所改变,故事内核一如既往。
记者:你已经做了那么多眷村题材的东西,菜谱、电视剧、纪录片,为什么还那么执著地要做舞台剧?
王伟忠:每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的故事,眷村就是我的故事,恐怕也是很多人无法重拾也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我们很荣幸能够记录这段历史。就像《茶馆》一样,《宝岛一村》是一个关于迁徙和民族情感的故事,舞台剧和电视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到剧场里,那里不会有广告插播,直接进入故事。
记者:你曾经说过如果赖声川拒绝,你将会亲自执导这部戏?
王伟忠:我其实是不会自己导演的,所以我倒追了赖声川一年半才追到他。他的舞台经验和格局是无可替代的,我是他的戏迷和朋友,从一开始我就没考虑过别的导演,包括我自己,他是唯一的人选。
眷村为创作提供很好的养分
眷村是1949年到台湾的国民党军人及家眷建盖的住宅区,演员林青霞和王伟忠一样在眷村中长大。今天的眷村,免不了被拆解的命运,这成了他做眷村系列题材的直接动机。
记者:赖导演说过,眷村就是一群无家可归的难民,可是这样一个故事怎么会有那么多笑声?
王伟忠:这个故事对上一代人来说是苦难,但对小孩来说,是个乐园,虽然生活条件不好,但我是在一个快乐家庭长大的,这是一种悲喜交加,人生也就如此,这也是一种人到中年的感觉。
记者:眷村的生活跟外面会有什么不一样吗?
王伟忠:父母从大陆各地来,凑在一个村子里,南腔北调,是个语言的大熔炉。你听我说话,是很地道的京腔,我还会讲山东话、四川话、河南话。在眷村里,人情世故会懂得比较多,但同时又会有种大院的单纯。眷村里一定有棵大榕树,一定有巷口,小时候妈妈在那边喂孩子,爸爸下班谈大事,妈妈谈小孩,那个地方生活非常丰富,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养分。
记者:每个人都有童年,或者说根,眷村就是你的根?据说你小学时看到摄制组拍片,就觉得成功者当如此?
王伟忠:一个人其实是“根”养你一辈子。我小时候就对电视充满幻想,大概是1968年,我有一次看到电视导播黄海星带着外景队在嘉义公园拍外景,心想:有为者亦若是!就想要做导播。那种感觉你知道吗?就像几十年前,一个乡下小孩突然看到中央电视台某个主持人,比如赵忠祥,那样的感觉,很神圣的。现在想起来那是小时候的一个梦。
姐姐抱着屈中恒大哭
血脉亲情是王伟忠最关注的重点。在《宝岛一村》中,他自己的故事被揉碎了拆散了,他父亲的灵魂,却依然依附在屈中恒的那条人物线上。
记者:父母给你什么样的影响?
王伟忠:我爸妈是眷村里比较年轻辈的,我爸在村里当副村长、村长,红白喜事都喜欢帮人家忙,他们比较幽默、比较好玩,我是在快乐家庭长大的,我爸是不动武的,我家动武的是我妈,慈父严母。
记者:《宝岛一村》里有你的故事?据说排练的时候你就在赖声川身边哭,首演了,你们又在台下哭成一团?
王伟忠:其实我家的故事被打散了,不过屈中恒还是我爸爸的形象。我最感动的一个地方是眷村三个家庭大年夜的那段。我爸爸到台湾的时候才19岁,我妈妈不到16岁,他们一开始是两个离家的孩子,然后变成有自己的家,为家庭奋斗,把孩子养大,把妻子养活,把老人赡养。他们那一代颠沛流离,暂时在一个地方落脚,没想到最后却生根发芽,直到凋零,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在剧中,屈中恒在大年夜有一段很长的台词,我听那段台词的时候就一直忍不住哭,我爸已经去世了,我想,那一定是他想说的话。我妈妈也看过这部戏,她对我说:“你爸爸如果要找家,一定能找到。”其实,最感动的是我姐姐,她在后台抱着屈中恒大哭,说他就是我爸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