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话剧《宝岛一村》广州首演 3小时浓缩50年光阴

话剧《宝岛一村》广州首演3小时浓缩50年光阴
赖声川(左)与王伟忠上台谢幕
话剧《宝岛一村》广州首演3小时浓缩50年光阴
在舞美设计上,该剧只用一个简单的木头屋架,就见证了数十年几代人的衍变
话剧《宝岛一村》广州首演3小时浓缩50年光阴
眷村人一起吃第一顿年夜饭
话剧《宝岛一村》广州首演3小时浓缩50年光阴
村民们也逃不开特定的政治氛围
话剧《宝岛一村》广州首演3小时浓缩50年光阴
回乡寻亲恍如隔世

  “宝岛一村”,指的是1949年撤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军人带着家眷入住的“眷村”。而林青霞就是“眷村”人,她在看过赖声川的话剧《宝岛一村》后,曾感叹道:“看得我如醉如痴,时而感伤时而欣慰,有时大笑,有时哭得抽泣,像个傻子一样。”

  1月5日晚,《宝岛一村》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上演,拉开了内地巡演的序幕。当晚,广州观众也跟林青霞一样,随着剧情的推进和角色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时挂着伤感的泪水,一时又破涕为笑。当三个半小时的演出最后定格在“宝岛一村”大合照的一刻,全场观众起立,鼓掌叫好。导演赖声川和编剧王伟忠上台,与演员一次又一次地谢幕,观众仍久久不愿离开。

  [不谈大事,只讲细节]

  哭是因为感动

  “宝岛一村”是一个空军家属村。讲到当年的国民党军人,势必有些政治敏感话题,但《宝岛一村》尽可能避开了这些敏感部分,全剧从一位眷村人带着孩子去参加“眷村纪念村落成”开始,以“说书人”讲故事的形式,展开了一部50年生活细节回忆史。正是这些细节,表达了真实的人性,催人泪下。而以小见大,正是导演赖声川的拿手好戏。

  1949年,一批撤退的国民党军人带着家眷入住台湾嘉义的“宝岛一村”,北平来的“老赵”一家与上海籍军官“老周”,凭抽签分房成为邻居,但两户中间的小间隙,又让另一位山东籍士兵“老朱”带着刚怀孕的闽南籍杂货店小妹临时“加塞”搭了个天棚住下。房屋简陋挤迫,几家人又语言不通,饮食习惯、生活方式都不同。他们原以为只是临时栖身,“明年就能回老家”,谁也没想到,这一住就是50年……

  三家人第一次一起吃年夜饭,便开始了细节碰撞:广东人包红包,北平人包饺子,闽南人煎鱼祈求“年年有余”,湖南人想方设法要吃到腊肉才算过年……三位户主看着天上的星星思乡,盼望着何时能回乡过年。接下来,老赵岳母去世,他花10元钱找木匠做了一个木箱子当棺材;而在老人生前跟她学会了做天津包子的朱太太,则在灵前敬上了一盘老人日思夜想的家乡的包子,后来朱家就靠着这个手艺维持生计。再后来,几家孩子两小无猜地长大,老赵家大女儿与老朱家大儿子相爱,老周家儿子因偷看老赵家二女儿洗澡,被老赵家小儿子追着打,打完架了,几家人又挤在一起看加了块彩色胶片的黑白电视,或者坐在村头讨论“大陆在搞文革,啃树皮”。

  故事就在这些细碎的生活枝节中娓娓道来,一直讲到1989年两岸政策放开,部分台胞可以回内地老家寻亲。剧中,又是通过细节交待了一些眷村人隐藏了半辈子的秘密:老赵家的儿子代替已客死异乡的爸爸回老家,却发现祖宗姓杨不姓赵;朱太太跟着丈夫回乡,才得知自己是“二娘”,丈夫在大陆已经有了孙子;老周回去除了拜祭爹妈,还真情流露地表白,一直难忘已阵亡的战友卢汉,当他哭诉“我之所以活到现在,就是因为你说过,人生要开心,就算剩下一个人也要开心地活着”,不少观众也忍不住抽泣起来。

  整出剧一直讲到“眷村”第二代已长大成人,他们怀揣着父辈的遗憾和希望,有的远赴美国追寻梦想,有的到台北展开了自己的人生。但是当得知“眷村”要拆迁,他们又重新聚首在充满回忆的旧屋前,拍下了一张大合照。赵家小儿子在旧屋的墙缝里找到一封已故父亲留下的信,信中一句“生命就像奇迹,我何等幸运与你们走此一生,希望你的一生里不会有战争……”让人感慨万千。

  [笑料一堆,道理一筐]

  笑是另一种认同

  在浓缩了近50年光阴故事的三个半小时里,虽然频频被细节感动落泪,观众席中却没有人觉得剧情拖沓或者沉重,因为他们同时也笑声不断。赖声川早前接受采访时也说:“泪中带笑正是我惯有的风格,我不会改变。”

  比如朱太太跟老赵的岳母一边聊起家乡落泪一边学做包子,两人偏偏一个说天津话,一个说闽南语,好像“鸡同鸭讲”;“老好人”老赵发现老周家儿子偷看自家女儿洗澡,气急败坏却只能想到一种还击方式:“他偷看我们,我们就……看回去!”还有几个男人在村头闲聊讨论“戴笠到底死了没”,总有一位谁也不知道他说的是何处方言的“怪叔叔”在一旁发言,没人听得懂,大家便用“我们不说这个啦”之类的话搪塞过去……笑料背后,其实总有一些互相扶持、宽容做人的道理,得到了观众的认同。

  正如主演之一的屈中恒所说,这是一出很生活化的戏,就是要通过大部分家庭都经历过的琐事来呈现出一个时代的记忆。

  【走进“村”后】

  ●故事补白

  所谓“眷村”,是指1949年随蒋介石撤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军人及家眷集中居住的村落。在这里,来自不同地区、操着南腔北调、生活习惯截然不同的“村民”比邻而居,衍生出一种复杂、多元又融洽的“眷村文化”。

  邓丽君、林青霞、张艾嘉等大批内地观众熟悉的明星,都是眷村人的后代。眷村人基本上都来自内地,但对内地人来说,这些人在离开家乡后那么多年的生活与情感变化,几乎一直是一片空白,而《宝岛一村》则填补了这个空白,艺术化地还原了这群人在那段生活中的真实面貌。

  ●编导功底

  《宝岛一村》由台湾知名戏剧导演赖声川和“综艺教父”王伟忠联手打造。编剧之一的王伟忠自己也是在“眷村”长大的,他前晚也作为“说书人”之一登台参与了广州这场演出。一直致力于传承“眷村”文化的他,全力“怂恿”赖声川创作出这台话剧,他显然没找错人。赖声川掌握全局的本事、逻辑叙事的戏剧手法以及笑中带泪的表现风格,令这出原本应该有些沉重又啰嗦的“历史剧”变得轻松又不失历史厚重感。圈中评价,赖声川的前作《暗恋桃花源》已经被视为近20年来无法被超越的话剧代表作,但不少观众看过《宝岛一村》后却纷纷表示:“它真的比《暗恋桃花源》更好看。”

  ●本色演员

  《宝岛一村》是赖声川作品中演员规模最大的一部,用了22名演员共演出120多个角色。演员个个都是台湾演艺圈的实力派,而且大多数人都是在“眷村”长大的,所以他们的表演堪称“本色”。

  在这层“本色”特质之外,他们还保留着台湾演员特有的“本色”表演方式———没有生硬的舞台痕迹,不会强调字正腔圆的发音,表演起来毫不拘谨。因此,他们能鲜明地刻画出一个个来自不同地方、操着不同方言、有着不同生活习惯的人物,表现出“大杂烩”的村落文化。难怪有观众说:“看《宝岛一村》,便深刻领教了一回地道的台湾文化,换一群内地演员来演肯定会变味。”(羊城晚报记者易芝娜 摄影/魏辉)

(责编: 葱尾)

分享到: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