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5米深的舞台纵深空间全部启用;8米多高的超大巨幕在几十秒内完全“隐身”;35名舞蹈演员腾空而起……移师国家大剧院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实现了众多让人惊叹的舞台效果。两个小时中,舞台上不到两分钟就会出现一次变化,国家大剧院舞台机械和技术的使用在这个节目中创下单场用量最丰富,持续场次最多的纪录,也攀上了共和国历史上大型舞台艺术的新高度。
40吨钢台阶参与表演
当观众走进剧场时,第一眼就会看到一个高达11.6米的巨大拱形台阶,贯通上下的60多级阶梯倾斜而下,仿佛一个宏大的立体广场。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副部长管建波介绍,这个巨大的台阶由钢结构制成,有40吨重。在演出的大部分时间里,每一级台阶上都站了至少一个人,但它只有两端着地,给舞台造成很大压力。于是,工作人员在台阶上空设了5个临时吊点,靠舞台台板“托”,上空吊点“抗”,才把这个立体舞台竖立起来。
不过,这个大台阶不仅是承载人的道具而已,它的每一级台阶面向观众的那条边都安装了LED屏,加起来有150平方米。有了屏幕,台阶就能配合剧情变换丰富的表情,参与到表演中来。
活门和吊机帮演员“上天入地”
在大剧院的舞台上,演员可以真正实现“上天入地”。
在演到抗震救灾情景时,观众惊奇地发现,舞台上“漏”了三个洞,救援队从洞里救出3位幸存者。这些洞的专业名字叫“舞台活门”,就是在看似铁板一块的舞台上,装几块活动台板,当台板下沉时,“门”就打开了。舞台下方的单人升降小车把演员送到“门口”,就实现了表演。
而“上天”一幕则出现在最后民族大团结的情景中。35位演员忽然腾空而起,很多观众都以为这是空中维亚技术。其实不是,维亚是靠空中轨道和牵引完成动作。但原地把人吊起,则需要固定轨道上的单点吊机,能同时吊起这么多人,也说明了大剧院舞台硬件的实力。
最大落差20米百人保安全
“这么复杂的舞台工程,如果是两年前,根本不可能实现,就是一年前也无法想象。”大剧院舞台技术部副部长管建波感叹。2007年,利用舞台较丰富的歌剧《江姐》登陆大剧院,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完成装台。而到了《复兴之路》,虽然更复杂,却只用了10天。但每次演出,大剧院都要投入舞台机械、装置、灯光等9个小组100多位工作人员,保证方方面面万无一失。“从大台阶的最高点到舞台的下方,最大的落差有20多米,任何一处如果有人摔下来,后果都不堪设想。”
在演出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当朗诵者邢质斌走上台时,她身前乐池部分的舞台已经降下,她身后的主舞台也降下了。她站在进深只有1米多的“台唇”上表演,稍不留神,就可能跌进4米多深的舞台下方。为了让每个演员都清楚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潜在危险,工作人员在舞台上安装了很多荧光提示点。演出开始前,导演组还做过好几次沙盘推演,保证对整个演出过程烂熟于心。昨天晚上,工作人员还在开会完善应急预案,希望80场演出都能完美呈现在观众面前。RJ188 本报记者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