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实习生 曾索狄 记者 谢正宜 报道
这两天,因为《宝岛一村》的在沪热演,宋少卿被不少沪上观众热捧为“最上海爷们”的演员。事实上,艺术学院科班出身的宋少卿,是台湾著名相声表演剧团相声瓦舍的创始人之一。多年来,宋少卿坚持带有戏剧元素的相声表演,有时也宽容地将一些综艺节目上的群秀看作相声。可以说,他最爱的相声,不仅仅是“说”而已。
相声定义没那么死
从外型上看,相声瓦舍的两位“当家”——冯翊纲和宋少卿,绝对符合传统相声里逗哏捧哏的搭配标准: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但再看下去,对听惯了传统相声的人来说,冯、宋二人很可能是“犯规”的异类:在他们的舞台上,除了说学逗唱,还多了灯光音响和动作舞美表演,乍一看,居然有几分小品的影子。
事实上,在台湾,这样的“犯规”是从1985年开始的。当时,赖声川、李立群、李国修三人创作了《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开启了对这一形式的探索。 1988年,还是艺术学院学生的冯翊纲和宋少卿在校园中庭里进行相声表演,并为之取名“相声瓦舍”。 8年后,两人的同名剧团成立,成为台湾地区唯一以创作相声及相声剧为主的舞台剧团。
在宋少卿看来,对相声的定义应该具有包容性。所谓的“犯规”,是新声,也是有源可溯的传统:“传统说相声,就是两人对谈,或是单口相声、群口相声。但是,老前辈们没说相声只能那样。 ”
相比朱德刚、樊光耀等已经登上春晚的台湾相声演员,相声瓦舍在内地的“露脸”机会还是太少了。对此,宋少卿端着一颗平常心,还调侃瓦舍在内地虽有粉丝,但都 “还没有浮出台面”,“我们在这里还没有好的演出公司,而且我们也怕万一来了以后,粉丝都在忙,票卖不出去就很惨啊! ”
台湾80、90后听他们长大
在宋代,瓦舍是集中了说书、卖艺、杂耍等各类艺人的娱乐表演区域,有时还被认为是不入流的低级场所。但今天的相声瓦舍则是台湾年轻人中最具号召力的相声剧团。在相声瓦舍的论坛上,曾有一个从2002年一直热到现在,讨论“瓦舍迷”年龄的帖子。
其中,在近千封的回复中,九成以上是不到二十岁或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可以说,不少台湾的80、90后都是听着“相声瓦舍”的相声长大的。能得到年轻人的欢迎,宋少卿显得很愉快,“(原因)首先是我们加入了戏剧元素,其次在于我们的作品都是原创的,没有故意对老段子进行地方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