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象大红袍》的5000多件道具里,有许多是和武夷山的茶文化密切相关的。在武夷山,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几千年前,这里的百姓就自己种茶,自己制茶。他们有着复杂工艺程序和十分先进的制茶工具。今天这些工具都在印象剧场重新现身,数量最多的就是挑茶用的竹筐,这种筐分为装放新茶的“硬筐”,还有盛放成茶的“软筐”。而摇青用的水筛,成了演出里十分扎眼的道具,一百多号演员,同时舞动五色水筛的时候,没有人会把那个圆圆的道具与劳动工具联想在一起,甚至都来不及赞叹导演们的妙想,只会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关注演出。其实这就是“印象”系列的风格之一,把来源于当地民俗的生活场面,转化成动人的艺术作品。
在整场演出里,这样的道具很多,大到水上的荧光竹筏,舞蹈用得竹竿,小到茶楼里陈设的茶杯、茶碗、屏风、画卷,全都渗透着真实的生活气息,却又被赋予了伟大的艺术的魅力。导演对道具的要求总是精益求精,虽然许多道具做工已经很精细,充满美感,但是几位导演绝不允许出现任何纰漏,哪些道具该在什么地方摆放,该出现的时机都要亲自安排。门廊上的雕花,演员手中的物件,要尝试过多种方案才会定下来一版。虽然这些道具的细节,观众根本就不会在意,但他们的存在却是《印象大红袍》的态度。
庞杂的道具,数量众多,它们此时正安静的躺在道具间,停放在剧场的某个角落,安静的等待首演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