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剧评:展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恒久魅力(汪守德)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2日13:30  新浪娱乐

  汪守德

  适逢新中国六十华诞,作为全军唯一仍以“话剧”冠名,且是最高级别的话剧团体,拿出什么样的剧目参加盛况空前的第九届全军文艺会演,显然是需要认真斟酌和考量的。当我们观赏了由孟冰编剧、宫晓东导演的这部颇具宏阔主题意蕴和崭新艺术风格的话剧新作《毛泽东在西柏坡的遐想》之后,内心里仿佛被一种异样的力量深深地震撼和拨动了。窃以为这是一部与总政话剧团身份和地位相称的、充满艺术探索精神的够分量的力作,可以很好地满足人们的欣赏期待。

  在文艺创作生产日益繁盛和观众口味更加挑剔的当下,选择怎样的题材来进行作品思想的表达和艺术的探索,进而锻造品质上乘、受到各方喝彩的佳作,是艺术家们最感困扰、也最费心思的问题。该剧从西柏坡这个为人们所熟知的题材切入,我认为这既是一个困难的选择,更是一个聪明的选择。困难就困难在这是一个相当重大的题材,以话剧的形式加以表现的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已有很多成功的作品在前,其以各种形式对这个题材进行了充分的反映,问津于此无疑难以实现思想艺术上的超越。但其聪明之处亦或具有胆识之处在于,剧作者从历史变迁和时代风云而获得的政治感怀出发,敏锐地体察到西柏坡题材不仅具有恒久的思想含量,而且是历久弥新的。众所周知,对于像朝阳一样即将冉冉升起的新中国而言,西柏坡的意义无可替代,它既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也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真正的发端,这一历史关头本身有着重大的历史、军事和政治的承载和意味,同时它对今天仍有光华烛照的意义,也正是创作柳暗花明、可以结出硕果的地方。因此该剧把慧心独具的观照目光投向这段历史,并且从寻找出历史对于现代的指向,从而获得新的思想发现与艺术超越,给观众提供可贵而独特的认知和启示。

  剧作聚焦毛泽东这个人物,自始至终赋与其思考者的形象,他站在历史的交叉点上“遐想”,面对着八面来风,思接千古心游万仞,高瞻远瞩地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显示出宏大的气魄和高蹈的境界。沿着剧作所展示的毛泽东遐想的轨迹我们可以深切感到,西柏坡的年代是中国共产党乃至整个中国最为激情飞扬而极具想象力的时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百炼成钢的真正精英,他们带领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新中国的诞生,这不免要让他们满怀豪情、浮想联翩。然而洞察历史而又抱负远大的他们,并没有沉醉在胜利即将到来的喜悦之中,他们深刻地意识到建立和巩固人民的政权,将要遇到的困难、挑战甚至危险,对此他们保持了高度的清醒和警觉,适时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剧作切入这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切出的是历史的断层,让人可以清晰地了解那个时代的脉络和肌理,闪射出的是警示的思想光芒。六十年以后的今天看来,对于不断取得进步和胜利的中国来说,依然有着不可淡忘的振聋发聩的力量。

  该剧在艺术表现上,颇具匠心地处理和把握好了四个艺术辨证关系;一是宏阔和浓缩的结合。西柏坡虽然偏于一隅,但与国内国际各种错综复杂关系紧密相联,该剧采用散点式的结构,把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和纷至沓来的各种问题收于眼底,使剧作显示出十分广阔的历史视野和艺术视野;同时对细节的选取和提炼又都是相当精心和精到的,对特定环境下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尽量提取最浓烈的部分,能够给观众以强烈的触动。二是写实和虚拟的结合。如农民斗地主、分土地的场面,是那个时代的生活现实,具有相当强的历史感和冲击力。而毛泽东与李自成、蒋介石、列宁、斯大林等历史人物超时空的对话,其虚拟的人物关系构成,显示出作者的非凡想象力和驾驭能力,同时给戏剧呈现营造极大的自由表现空间。三是冷峻与诙谐的结合。毛泽东同粟裕、林彪等人关于解放战争战略问题的研判与推定,同斯大林关于中国未来问题的较量与博弈,对张排长所流露出的向往奢华生活引起的警觉等,都具有凌厉而尖锐的锋芒;而毛泽东与警卫员两个人的秧歌,以及对刘小妮关于“尼姑”的戏称,则使剧作为严肃沉重的主题增添一抹轻快的色调。四是政论与抒情的结合。这是该剧最为着力的地方,关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关于中国未来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重大问题,戏剧极力形成一种纵横捭阖的思辨色彩和政论风格,不仅使剧作具备了汪洋恣肆、大气厚重的独特品格,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穿透力和震撼力。而剧作设置的邱大娘为革命无私地献出三个儿子,领袖们对其表示深深敬意的情节;从毛岸英的婚事联想到杨开慧的殉难引发的毛泽东“一家人死得只剩我老毛了”的痛彻陈诉,都是颇为荡人心魄、催人泪下的篇章,这无疑是该戏剧最具灼人温度的地方。剧作从今天出发向历史回溯,意在对历史进行新的审视和观照;同时剧作又试图向未来挺进,努力达到某种发人深醒的思考彼岸。虽同为西柏坡题材,但该剧更有深意藏焉,真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使这部剧作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这部表现领袖题材的戏剧,显然在寻找合适的演员解决形似和神似的问题上是颇下功夫的,但我们注意到剧作的真正重点又是放在人物性格内核的揭示上,竭力表现人物特别是毛泽东的血肉丰满的形象和深广的思想世界。而旋转舞台的运用对戏剧而言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该剧中特别有利于对于虚拟性人物关系的构置和处理,为戏剧的呈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大屏幕对于历史情境的再现提供的大量历史信息,有效地烘托了特定的时代氛围,剧作的丰富性和观赏性也因此而大大增强,但在使用时却又是恰如其分而不过度依赖。几乎贯穿全剧的树的剪影,似乎可以起到透过剪影窥视苍茫历史、又衬托鲜活现实的作用,是颇有意趣和匠心的设计。剧中女军鼓手的反复出现,其不断敲击出的激越鼓点,既造成某种紧张感,更在于要造成一定的间离效果,把观众从可能深陷的剧情中拽出来,始终充当对于历史和戏剧的思考者,使剧作的意旨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从该剧追求的强烈而鲜明的风格看,从剧场观众的热烈反映看,它完成了一种新的艺术探索和尝试,因而该剧的创作演出,可以视为早已硕果满树的总政话剧团的又一重要收获。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