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写意戏剧今何在? 话剧演出不妨回眸前人多探索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6日16:52  新民晚报

  以戏剧大师黄佐临的名字命名的佐临奖,今年已经颁发至第14届,但是由他倡导的“写意戏剧”在当下的话剧剧场内,却称不上“显而易见”。

  一个里程碑式的观念

  中国话剧界有“北焦南黄”之称,北京的焦菊隐和上海的黄佐临。曾任上海人艺院长(话剧艺术中心前身)的黄佐临,以“写意戏剧”和“苦干精神”著称。话剧艺术中心从1996年起设立佐临奖,就是为了纪念这位老院长,鼓励后辈继承者。早在1962年,黄佐临提出了“写意戏剧观”,倡导“结构灵活,人物立体,表现形式上强调写意性和程式性”。这一探索区别了写实主义的斯坦尼体系、表现主义的布莱希特体系和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为丰富中国话剧艺术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成为黄佐临一生最重要的贡献。上世纪80年代,出现多部实践“写意戏剧观”的作品,上海的《中国梦》、北京的《桑树坪纪事》等均是代表作。

  今非昔比尝试者甚少

  近年来,体现“写意戏剧观”的作品却如凤毛麟角。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丁罗男分析:“写意戏剧观”首先是一个“理论范畴”,是“戏剧审美观念”。上世纪80年代文化思潮较为活跃,“写意戏剧”应运而生。话剧编剧赵涟认为,目前一般话剧编剧不敢轻易尝试“写意戏剧”的剧本,原因有两重,一是自觉功力有限,“写意戏剧”比写实戏剧要求更高的艺术素养和把握能力;二是在制作人制度的现状下,一出话剧问世前首先要考量其是否具备市场价值,而普通观众对“写意戏剧”相当陌生,无法确保剧组的收支平衡,故而编剧哪怕写了这样的本子也只能放进抽屉。

  新技术手段促进变革

  不过,青年导演何念的想法不尽相同。他认为虽然纯粹的写意戏剧作品确实罕见,“但是写意的元素在现有的话剧中运用很频繁”,如《秀才与刽子手》和《鹿鼎记》等。事实上,随着新技术在舞台的广泛运用,民间剧社、商业剧团尝试剧种“混搭”、多媒体叠加运用,写意的手段日益丰富。然而,理论探讨风气不盛,戏剧观的话题很少有人提及。丰富戏剧表现方式,依然是当下话剧面临的最大问题,话剧界应把拓展观众视野、丰富戏剧样式作为己任。 

  本报记者 朱光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