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均: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昆曲、现代小说。
作品:《歌台何处--李淑君的艺术生涯》
在《暗恋桃花源》之后,又有《我爱桃花》。
正如“桃花”一词,给我们以古典中国的想象。但“我爱”这一句式和习语却给予了“当代中国”的敏感和行动,因而在两者之间构成一种复杂且富于争辩性的同构关系。所以,《我爱桃花》并不是或并不仅仅是“古事新诠”式的传统历史剧,而是在展现一种贯穿于古代和当代之间的流动的“当代性”,以及探讨人类的普遍生活与处境。
我注意到编剧邹静之先生是在“后现代主义”的设想中写作的,事实上,《我爱桃花》一剧中的“后现代”并不只是体现在开放式的结构、古代与当代生活的相互印证与影射,亦存在于该剧所“混搭”的各种元素:情色、暴力、玩笑、伦理、思辨,等等。在颇文艺的话剧腔之间,演员有时还运用中国戏曲中的一些身段如摔“僵尸”来获得某种黑色幽默氛围的喜剧效果。因此,《我爱桃花》在中国大陆实验话剧中,也可以说确立与实践了一种准“经典”的路数或类型。
前岁我曾观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园版《我爱桃花》,颇为可谑可爱。此次又睹梅婷主演的《我爱桃花》,更感觉成熟大气,风味不同,展示了演绎《我爱桃花》的诸多可能,犹少年世界之于成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