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把刀插回去的年代——评《我爱桃花》
故事取材于传奇的一个小由头:唐时,渔阳燕市少年,与牙将张婴之妻通奸。某夜,张婴醉归。张妻忙将冯燕藏起。不想张婴醉卧时压住了冯燕放在椅子上的巾帻。待冯燕欲逃时,示意张妻将那巾帻拿来。张妻会错了意,以为张婴是要张婴腰间的刀,而要杀自己的丈夫。遂将刀抽出,递给了冯燕。冯燕一看这女子竟如此歹毒,一刀便把情人砍了。
捷克著名剧作家哈维尔认为,从古至今,戏剧都有一个从现象到揭示再到真正认出一个人的真实面目的过程。本性总是戴着面具伪装起来。戏剧的主题都是以一种很特殊的形式出现的,即处在危急之中的人性,这不仅是关于隐藏在面罩背后伪装的本性,或是一种社会功能的本性,而且是关于正在腐败崩溃和消散的本性。
因此,戏中戏的结构,将抽刀的种种可能,挥洒的淋漓尽致。时间嗖的一下便转成了现代。危机由此诞生。扮演张妻和冯燕的演员,现实生活中也做着戏中之事。“杀”还是“不杀”,“刀”还是“巾帻”这是一个难以琢磨的问题。对的错的,真的假的,同床共枕的夫妻却从未认真瞧过对方一眼,耳语缠绵的情人却看不透对方眼中的涟漪。就像罗生门理论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而这简单的会错意了,便是悲剧的始端。“杀人”还是“自杀”同样苦恼。被杀的女演员不满剧情的设置,而饰演张婴的演员最是无辜,不愿去死又不忍杀人,扮演冯燕的演员无奈自杀又无意中撮合了凄美的爱情,最后合计,还是将抽出的刀再插回去吧。顺其自然,没有比自然更深刻的道理了。因为,这是一个把刀插回去的年代。
可能由于首场的原因,演员表演上有些僵硬。作为明星版的旗号,领衔主演梅婷阔别话剧舞台多年,这次挑大梁演出,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看惯了梅婷善良温婉的荧幕形象,总觉得浓眉大眼的她不太适合张妻这个角色,风流不足,可爱有余。倒是后来现实中的英子的几场苦情戏,有些许楚楚动人之意。另外,将这出小剧场话剧搬到大剧场舞台,在总体舞美设计上虽然大气,但缺少漂亮的场面调度,没有小剧场的诗意情致,气场略显不足,最后飘洒而下的桃花雨也弥补不了俗套的滥情。导演手法上鲜有惊喜。唯独灯光变化上干净利落,节奏分明的完成了时空转换。
戏剧艺术之所以被看作是“遗世而独立”的精神养分,更重要的是它有着真诚的情感,有着人们对自身的劫难。有些戏是戏保人的,我想《我爱桃花》应该算一个。观众看的过瘾,演员演的过瘾。但要想不朽就得另说了,古今之间,戏里戏外,恰如其分的转化与情绪的升华,这样难度的表演并非易事。而过瘾的戏和不朽的戏往往也只在这抽刀的一瞬间,要看人面桃花背后的本性。抽出来的刀子可以插回去,可杀人的念头插不回去。出鞘的刀未见血,心却在留血。桃花可以绚烂,也可以糜烂。现如今大家都在喊着要繁荣戏剧的口号,但我想缺少的并不是好剧本,而是在桃花下认错的勇气。我爱的是桃花,不是大剧场里的票房明星。是时候把刀插回刀鞘的时候了。
打分:75
(王好)